首页>要论>委员评论
提升质量效益推动制造业优质发展
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同时实现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实现质量和效益的突破是制造业提质增效的关键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过去十年间,我国制造业质量效益与制造强国的差距逐渐缩小,品牌影响力的增强尤为显著。我国在消费电子、新能源与储能、家电制造、轨道交通装备等产业领域已有比较显著的优势,在航空航天装备等领域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当前“中国制造”各项指标与制造强国仍存在一定差距,其中,如何进一步提高质量效益、持续优化产品性能和可靠性依然是我国制造企业亟待攻关的关键环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物质支撑”“要在重点领域提前布局,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既巩固传统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又创造新的竞争优势”。我国已步入工业化后期,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和动力。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约束日益增强,贸易保护主义持续抬头和经济结构深刻调整对制造业转型优质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同时实现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实现质量和效益的突破是制造业提质增效的关键。
要组织梳理产业链质量图谱,集中攻克一批质量技术瓶颈。绘制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需要的工业领域质量图谱,从质量特性、技术基础、质量产业基础、共性关键技术等方面,识别和分析重点领域的关键质量问题,形成问题清单,绘制质量图谱。针对质量问题清单,集中组织实施一批质量攻关项目,突破一批重大质量技术瓶颈。对于重点产品质量问题清单,选择国际对标标杆,对技术标准、质量特性、质量保证过程等进行比对,开展对标达标提升行动,实现重点产品性能、精度、可靠性等关键质量指标的比对和提升。
要推动全产业链质量协同升级。一是鼓励支持链主企业发挥作用,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整体质量提升。一方面,遴选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关键产业链供应链,开展质量状况调查,梳理产业链供应链的质量不一致情况,制定质量协同提升方案。另一方面,发挥链主企业带动引领作用,将上下游企业纳入共同的质量管理体系,实现先进质量理念、方法和工具向全产业链延伸。二是组建质量技术提升共同体,强化企业质量提升主体地位,共同组建质量技术创新联合体,协同推进质量设计,试验检测、可靠性工程等先进质量技术的研发应用。三是开展产业链质量相互协同的合作新模式,通过控股等形式强化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合作,以产业链上下游互补确立供应链竞争力,建立一种敢用和愿意用,并促进产品不断迭代升级的新机制,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整体质量竞争力。
要强化数智化技术对优质制造的赋能作用。一是推进质量管理数智化,面向中小微企业加大质量管理数字化解决方案供给。面向重点企业,分场景凝练质量管理数字化技术解决方案,促进供需精准对接;分层次梳理质量管理数字化场景清单,明确关键场景的建设要点和实施路径。二是推进数智化技术与质量技术的深度融合,通过数字化、工业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工艺参数优化、先进测量、缺陷检测、故障诊断等质量技术,赋能质量提升。树立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质量技术融合的示范标杆,打造平台解决方案,支撑质量技术水平提升。三是发挥数据增值作用,建立数据底座,通过互联互通和数据治理建设,实现全过程全链条质量数据联通共享,加强基于数据的模型、算法库构建,加强数据开发利用。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会副主委)
编辑:薛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