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追“新”逐“质” 一马当先

——走进深圳光明科学城

2025年01月07日 08:25 | 作者:记者 白杨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从日本东京的筑波科学城、德国慕尼黑科学城,到北京怀柔科学城、上海张江科学城,再到重庆成都的西部科学城、武汉东湖科学城……当前,科学城正在成为各大城市追逐新质生产力、布局重大生产力、打造科技创新中心、参与国际科技竞争的主力军。

2019年,深圳光明科学城从成立伊始,就肩负着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

2020年获批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随后又获得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承载区的定位,成为少数集科创“双中心”核心承载区于一体的区域。几年来,光明科学城先后布局鹏城云脑Ⅲ、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合成生物研究设施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及11个前沿交叉研究平台、2所省重点实验室,总量位居国内第一梯队,吸引了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深圳理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深圳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等一批以前沿科学、新工科、新理科、新医科为主的高校及科研机构。

2023年6月,国内首部科学城专项法规《深圳经济特区光明科学城发展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为光明科学城建设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科研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

随着科技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光明科学城的科技创新实力不断增强,迅速成为“从0到1”的重要策源地和“从1到10”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的“试验田”。在这里,一种新的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模式正在引领新风向:科研端到产业端距离不断拉近,科技转化协作效率大大提升。

走进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记者发现楼上的“白大褂”和楼下的“西装”们都在紧张忙碌着。“我们以科研服务产业,以产业反哺科研,边研究、边产出、边应用。”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总经理、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光明区政协常委罗巍介绍,“楼上”科研人员开展原始创新,支撑产业进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楼下”孵化器企业聚集,对原始创新进行工程技术开发和中试转化,推动科技成果沿途转化,进而实现产业化。“楼上楼下串个门,也许一个创意就被激发,一个转化堵点就被打通,极大缩短了科研成果转化周期。”罗巍说。

物理空间拉近的背后,更是新质生产力要素之间的融合打通。从产业链到创新链,企业家们带着市场需求而来,成为“出题者”。从创新链到产业链,科研人员从实验室“象牙塔”中走出,当好“答题者”。超450家合成生物企业参加创新中心遴选,落地企业58家,估值约262.3亿元。

2024年7月,与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一路之隔的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启动建设,这标志着我国生物制造领域首个国家级产业创新平台正式落地深圳。

随着从大设施到科研院所、创新载体等“拼图”的不断补齐,光明科学城闯出一条科研经济新路的底气越来越足。

当前,光明生物医药创新中心(湾有引力)已对接相关意向入驻企业和项目100余个,签约入孵企业13家,入孵率超50%,总融资额超6000万元。

科研灵感和应用场景的深入结合,更好解决了科研和产业“两张皮”的问题,让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创新平台建设模式的百花齐放,将充分发挥科研院所、企业、地方的创造力,整合多方资源,催生更多可复制的“深圳经验”。

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光明区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辖区已形成超高清视频显示、高性能材料等千亿级产业集群,高端医疗器械等500亿级产业集群,集聚百亿级企业9家、上市公司35家、国高企业2151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02家、“小巨人”企业85家。

保持“敢为天下先”的锐气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依托科研平台产出重大科研成果,也将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提供人才后备队伍。

“我们希望把深理工建设成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里的一所胸怀宽广、开放的大学,建一个学院、成一流学科、强一片产业。”深圳理工大学筹备办主任、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创院院长樊建平说。

从深圳理工大学综合楼望出去,不远处是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和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大科学装置。左侧,是卫光生命科学园,园区内落有深圳医学科学院。

2024年8月,深圳医学科学院迎来首届SMART PhD Program博士研究生。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颜宁鼓励同学们保持“敢为天下先”的锐气,在科研上“肆无忌惮”,在恪守科研规律和学术道德的前提下,敢闯敢试。

这里“精装修”实验室兼具实用性和人文关怀。3层空间里,共享实验设备已陆续入驻,研究人员正开展样品制备、结构解析等技术服务。

“建设好场地硬件的同时,我们一直在努力打造‘科研无忧’的软环境,‘一站式’服务人才,让科技人员全力投入到创新研发中去。”该院院长顾问徐雪蓉对记者说。

更多的自主权、多元资金筹措机制等元素,让这家新型科研机构在逐梦的道路上轻装上阵。

创新与务实并存,情怀和梦想齐飞,在光明科学城逐梦的人才越来越多。目前,深圳光明区已集聚院士50余名、各领域高层次人才超2800人、科研院所人才超7000人,人才总量超18万人,人才密度位居全国各城区前列。

为人才发展和发挥作用提供最佳的环境,光明科学城努力打造科研无忧、创业无忧、生活无忧的环境。

徒步虹桥绿道,挥桨茅洲河上,徜徉如潮花海,观赏一流演出……科技范和田园风、文化味水乳交融,灵感或许就在不经意间迸发。光明科学城正在成为一座充满未来感又不乏烟火气的现代化新城。

光明科学城在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方面的创新实践,在国家高端智库·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公共经济研究所所长汪云兴看来,为深圳乃至大湾区探索出一条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政策链紧密协同,相互促进,同频发展的新路径。

“光明夜话”共话科学城光明前景

“近三年来,国内新成立的合成生物企业,有40%落户深圳,其中又有80%的企业集中在光明区。”罗巍说,自己算是光明区合成生物产业从萌芽到初兴的一名见证者。

随着国内外各地科技竞争加剧,如何通过光明科学城的优质创新资源赋能中国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这是他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履职的关注焦点。

罗巍和光明区的政协委员们多次深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湾实验室、深圳理工大学、中山大学等科研机构、产业园区、高校开展专项专题调研。2024年年初区政协全会上,他作为执笔人提出《关于加快推动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推动光明区打造生物制造产业高地的建议》提案。

2023年以来,光明区政协举办多场“光明夜话”活动。“光明夜话”协商交流平台是光明区政协立足专门协商机构重要定位,充分发挥政协联系面广、委员代表性强和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而专门打造,邀请区委、区政府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和来自各个界别的政协委员、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一起交流探讨,共话科学城“光明”前景。

在这个协商平台上,罗巍就“加快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为光明科学城进一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型企业孵化提供新思路。

“委员和嘉宾提供了多样的视角,提出了很多好建议。在研究端与产业端‘双向奔赴’的过程中,我们要串珠成链,强化顶层设计、打造良好生态,让各种资源在此发生‘化学反应’,促进‘政产学研’的全新贯通。”光明区委书记蔡颖在参加“光明夜话”时表示。

光明区政协委员一直高度关注科学城的建设和发展。自区政协成立以来,收到科学城建设发展相关提案52件,有效推动支持合成生物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等系列政策出台、促进科研经济规划及配套政策项目落地。

其中“加快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及中试放大平台,推动光明区未来产业集聚发展”的提案由区委书记领衔督办,推动了中国计量院深圳创新院、中国科学院先进院脑所等科研机构建成精密仪器、脑科学等领域概念验证中心并获市级认定,促成了全国首个生物制造领域的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和深圳首条总投资超15亿元的MEMS中试线落地光明。

作为先行示范区,深圳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一马当先”,而作为深圳最重要的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之一,追“新”逐“质”更是光明科学城的使命所在。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光明科学城将为深圳、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做出更多原创性、颠覆性创新成果,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大力量。


编辑: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