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乡村振兴 美丽乡村 农业科技 精准扶贫 三农人物 品牌兴农

首页>农业>资讯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曹晓风:

盐碱地改良利用是科技赋农的生动实践

2025年01月07日 14:17  |  作者:孙琳  |  来源: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坚决扛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任,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确保粮食稳产丰产。在当下,聚焦“边际土地”产能提升,尤其是盐碱地的改良利用,已然成为保障粮食安全以及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曹晓风告诉记者,在盐碱地改良的科研工作领域,我国有众多科研团队致力于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研究。“我和我的团队主要开展新型豆科饲草田菁的育种工作。田菁因其具备耐盐碱、耐涝等优良特性,成为改良盐碱地的理想植物。通过培育高产、优质且抗逆性强的田菁新品种,能有效提高盐碱地的植被覆盖率,逐步降低土壤盐碱度,同时改善土壤结构,为后续更为广泛的农业生产创造有利条件。”

2024年,曹晓风的团队与阿克苏地区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及塔里木大学携手合作,收集的200余份种质资源在新疆各地进行筛选、试种,多个品系在不同类型盐碱地上表现出了良好的适应性,一个进入国审区试品系的制种产量已达100公斤/亩,鲜草产量4.6吨/亩,充分印证了“以种适地”,开发饲草产业与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协同发展,这一新路径在新疆阿克苏地区切实可行。

同时,曹晓风发现,多学科交叉融合在盐碱地改良过程中展现出不可忽视的重要性。“种业科技涉及植物学、作物学、微生物学等生命科学,是土壤学、物候学、表型组学、智能机械和信息学等多学科知识创新和技术集成。中国科学院已部署了‘边际土地产能扩增机理与藏粮于地技术模式’重点项目,通过植物先行、改土为基、水分保障、微生物调控、植物-土壤-微生物生态系统集成的思路,因地制宜筛选出适宜边际土地种植的饲草。”为此,她建议,国家应加大支持跨学科交叉的种业基础理论研究及关键技术的探索创新。

在曹晓风看来,盐碱地改良工作与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所强调的“科技赋农”要求高度契合。在现代农业生产进程中,科技创新始终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通过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农业工程技术等手段,为盐碱地这一“边际土地”注入强劲的科技活力,使其转化为可用的农业生产资源,这无疑是科技赋农的生动实践,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以及重要农产品供给贡献了积极力量。同时,站在产业发展的视角,盐碱地改良工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提供了全新思路。在盐碱地种植田菁等优质牧草,既能改良土壤,又可为畜牧业输送丰富的饲料资源,解决饲草短缺问题,进而推动草食畜牧业蓬勃发展,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这对整个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意义非凡。

为了更好地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需要各方齐心协力共同奋进。为此,曹晓风建议,政府层面,应当加大对盐碱地改良等农业科技创新项目的支持力度,稳步增加科研投入,建立健全完善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为科研人员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并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同时,着重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打造出一批既懂农业、又爱农村、更爱农民的“三农”科技人才队伍,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筑牢坚实的人才基础。

农业企业方面,也应充分发挥经营主体作用,积极投身到盐碱地改良以及农业产业开发之中,将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融入盐碱地农业生产,助力盐碱地农业产业朝着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方向稳步迈进。此外,加强对农民群体的科技培训也不容忽视,切实提高农民的科学素养和农业生产技能,让广大农民能够熟练掌握并应用盐碱地改良技术,使其真正成为盐碱地农业发展的中流砥柱。

“总之,盐碱地改良与综合利用,有望为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提供极具价值的借鉴与参考。借助科技赋农的力量,强化盐碱地等‘边际土地’的开发利用,必将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新天地,有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加快我国迈向农业强国的步伐。”曹晓风表示。(记者 孙琳)

编辑: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