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资讯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农产品保鲜与加工技术研究所所长张志军:
农产品加工业“一子落” 乡村振兴“满盘活”谈及如何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农产品保鲜与加工技术研究所所长张志军表示:“农产品加工业,2023年占国民经济比重5.2%,是农业产业提质增效的最大空间,是统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是农业产业效益提升的重要途径,应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做大做强。”
张志军告诉记者,随着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贫困地区的交通条件、招商引资、产业建设、民生保障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已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阶段,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乡村产业中农产品加工业是体量最大、产业关联度最高的产业。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是产业振兴和有关政策不够配套、产业发展与乡村环境约束之间矛盾凸显、联农带农作用发挥不充分等。
张志军表示,农产品加工产业用地受限,难以满足现代农业产业链发展的需求。当前耕地保护政策在严格管控耕地用途的同时,未能充分满足设施农业及一二三产业融合如仓储、冷库、烘干场地及生产车间的用地需求,导致农产品加工企业和规模化经营主体面临较大的用地困境。他认为,应加快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村土地征收、宅基地制度改革等,引导农民利用土地入股参与现代农业经营。
那么,如何强化农产品加工业带动作用?张志军建议:一是统筹抓好产业振兴和相关政策配套之间的矛盾。扩大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将更多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智能装备及农产品加工设备纳入补贴范围,加快淘汰耗能高、污染重和安全性能低的老旧加工设备。抓好金融服务创新,发挥开发性、政策性银行功能,强化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支农主力军作用,加快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大金融机构对涉农普惠金融发展奖励和支持力度,保持现代农业发展政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抓牢财政投入保障,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加强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优化资金支出结构,并支持以市场化方式设立乡村振兴基金。把农业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产业中一二三产融合比例,把符合条件的农业绿色发展项目纳入政府债券支持范围。
二是完善引导社会资本下乡的政策体系,促进乡村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这将有利于引导加工产能向主产区、优势区和物流节点下沉,促进产地与销区、科技与产业的协同发展。通过农产品加工业可将工业化标准理念和服务业人本理念注入农业,把田间地头打造成“原料车间”,把加工流水线打造成“观光工厂”,把体验店打造成“现场制作”“线上销售”,把二三产业留在农村,把就业岗位和增值收益留给农民。
三是大力构建以农产品加工业为核心的美丽乡村产业模式。按照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的理念,依托当地农产品产前优势,拉长产业链,构建以农产品加工为核心的优势互补、多产融合的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体系,以三产带二产促一产,构建集一二三产业与农旅相结合的“美丽乡村”发展系统和多层次产业体系。
四是建立科研院所-农业企业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强化“新农人”培养。重点通过抓产业主体,延伸产业链条,做强优势农业。建议建立科研院所-农业企业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激发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通过专家“组团式”协作,实现以科技助力,高起步利用现代新技术、新装备,与农产品加工业交互联动,提高加工智能化、自动化、精细化水平来实现传统产业升级,提升特色产业价值链,促进农业增效。同时通过这个平台培育“新农人”,使这些“新农人”拥有更新的创意、更强的商品意识,在科学生产、现代流通、创新市场等方面更具前瞻视野。此外,从田间地头的“土专家”到创新工厂的“农创客”,再到互联网上的“新农人”,使他们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生力量、农业创业创新的主体人群。(记者 李元丽)
编辑: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