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产业动态 发明·创新 探索·发现 科学麻辣烫 科技人物 专家讲坛 新基建 院士知播

首页>科技>资讯

回望二○二四科技高光时刻

开启未来无限可能

2025年01月09日 10:16  |  作者:王菡娟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刚刚过去的2024年,是意义非凡的科技征程之年。

这一年,全国科技大会盛大召开,为科技强国之路锚定清晰方向;时隔22年科普法完成修订,科普与科技创新实现“齐步走”;这一年,嫦娥六号飞向月球,实现世界首次月背采样返回;人工智能领域春潮涌动,为科学发现的进程按下加速键,不仅开启全新的认知视野,也飞入寻常百姓家……

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生活;创新,从未止步,正开启无限可能。

为科技强国之路锚定方向

——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在京召开

2024年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必须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50个项目和12名科技专家。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49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8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2项,其中一等奖8项、二等奖54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39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16项、二等奖120项;授予10名外国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景虹:

我在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倍感振奋。这为我们开展科学研究指明了方向,鼓舞了科学研究工作者勇于攀登、探索和挑战未知世界的热情。我们一定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积极探索,加强组织,把科研人员的研究兴趣和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按照基础研究规律,深入研究,形成更多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基础研究成果,同时发扬科学家精神,勇于担当奉献,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才智。

打造全民参与科普盛宴

——科普法完成修订

2024年12月2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简称科普法),这是该法公布施行22年以来的首次修订。

2002年,我国颁布了世界上唯一的一部科普法,为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提供法治保障,促进国家科普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进入新时代,科普面对的环境、承担的使命都已发生重大变化,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时代课题对科普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科普法立法之初的理念、使命和任务亟须根据新的发展形势、新的科普需求和科普面临的新问题加以完善,以满足新时代科普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新修订的科普法,从法律层面明确科普在新时代的定位:国家把科普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强科普工作总体布局、统筹部署,推动科普与科技创新紧密协同。为让更丰富、更深入、更稳定的科普活动融入公众日常生活,规定每年9月为科普月。同时,新修订的科普法明确提出,鼓励组织和个人利用新兴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拓展科普渠道和手段;国家推动新技术、新知识在全社会各类人群中的传播与推广,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围绕新技术、新知识开展科普等。

■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版权保护中心主任孙宝林:

新修订的科普法明确了新时代科普工作的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普及、科技创新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新修订的科普法明确提出,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国家把科普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从而进一步明确了科学技术普及在建设科技强国中的重要地位和承担的使命。科普工作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要。

科普对提高社会大众尤其是青年学生科技素养、弘扬科学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从科普方式来看,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达到科普的目的。新修订的科普法对新时代科普内容、手段的更新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必将极大地促进科普工作的现代化发展,使科普工作能够更好地履行新的使命。

探寻月球背面的奥秘

——嫦娥六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号返回器准确着陆于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标志着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

6月4日7时38分,嫦娥六号上升器携带月球样品自月背点火起飞,先后经历垂直上升、姿态调整和轨道射入三个阶段,成功进入预定环月轨道。6月6日14时48分,嫦娥六号上升器成功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完成月球轨道交会对接。返回器于6月25日与轨道器分离并携带月背样品重返地球。

此次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带回了1935.3克珍贵样本,标志着我国在月球探测领域再次取得重大突破,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在国际航天领域的影响力。这些样本将为科学家研究月球的形成与演化、地质结构等提供极为宝贵的数据,有助于深入揭示月球背面的奥秘。

■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十一研究院研究员曲伟:

“嫦娥六号”的成功意义巨大,深远显著。嫦娥六号任务的成功推进不仅标志着中国在航天领域的新成就,更是全球空间探索的生动写照,激励更多年轻人投身科学研究。它展示了人类对宇宙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为未来的深空探测任务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人类在月球建立基地、开发利用月球资源等长远目标奠定了基础。

AI已入寻常百姓家

——人工智能蓬勃发展

“请以李白身份,写一首关于发明专利的诗。”

“好的。《创新之火》 创新之火独辉煌,专利保护固若墙。智慧结晶凝碧血,他人未可轻侵权。”

这是2024年12月,全国政协调研组在安徽科大讯飞调研时的一幕。

如果要评选2024年科技秀场上的闪亮之星,人工智能必须榜上有名。

从清晨可以提供唤醒服务的智能家居,到上午协助高效完成工作的各种工具,再到晚上提供娱乐消遣的聊天对话……人工智能,已无处不在,尤其是人工智能领域获得2024年诺贝尔奖,也意味着AI已经从一个辅助工具,成长为推动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

“李白”的新诗也是我国2024年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经历了2023年的“百模大战”后,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技术突破层出不穷,逐渐深入赋能千行百业。

在技术层面,自主研发的视频大模型Vidu实现文生视频和图生视频功能,国内首个对话式大型语言模型MOSS取得显著进展;同时我国构建了首个AI公共算力平台,为研发提供有力支持。在产业规模上,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过4500家,核心产业规模已接近6000亿元,完成备案并上线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大模型达190多个。

2024年4月27日,在2024中关村论坛通用人工智能论坛上,全球首个通用智能体“通通”重磅发布。区别于数据驱动的AI,“通通”拥有与众不同的“心智”,处理复杂任务的能力与人类3-4岁儿童相当。未来,“通通”可以端茶倒水、收拾房间,提供有温度的陪伴等等。“通通”同时也入选了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十大科技成果。

■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朱松纯:

中国发展人工智能的优势在于政府的大力支持、海量的数据资源、丰富的应用场景以及数量庞大、勤奋上进的青年人才。但我国人工智能研究整体实力与美国仍存在较大差距。目前尚缺乏“引领性的”、国际化开放共享的人工智能平台。同时,在学术研究层面上,我国在视觉、语言、认知的融合方向上原创基础理论成果不足,目前研究仍停留在以解决单一问题为主的“大数据、小任务”范式上。未来我国要强化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将纵向深挖和横向交叉相结合,推动人工智能研究范式朝“小数据、大任务”转向,突破面向通用人工智能的操作系统、编程语言等底层技术瓶颈,催生原始创新。

向海洋更深处挺进

——我国首艘超深水大洋钻探船“梦想”号交付入列

2024年11月17日,拥有最大11000米的钻深能力、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广州正式入列。“梦想”号是我国目前吨位最大的科考船,全长179.8米,宽32.8米,排水量42600吨,续航力15000海里,自持力120天,载员180人。它的稳定性和结构强度按16级超强台风安全要求设计,可在6级海况下正常作业,具备全球海域无限航区作业能力。

作为全球最先进的大洋钻探船,“梦想”号不仅钻探能力强,还建有全球面积最大、功能最全的船载实验室,涵盖海洋科学、微生物、古地磁等九大实验室,采用数字孪生等信息化技术,可实现钻采作业全过程监测、科学实验智能协同。

“梦想”号的交付入列将极大地提升我国海洋地质勘探、深海资源开发等方面的能力,为我国深海科学研究和海洋战略的实施提供重要支撑,使我国在深海探索领域拥有了更先进的平台和手段。

■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李金发:

“梦想”号的入列,将为我国加强基础研究和深海资源勘探提供强有力保障,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和科技强国不断注入力量。同时,将为全球科学家开展大洋科学钻探研究提供重大平台支撑,对拓展国际地学研究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逐步走向实用化和产业化

——量子通信领域成效显著

2024年,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成果斐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团队首次采用单光子干涉在独立存储节点间建立纠缠,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国际首个基于纠缠的城域三节点量子网络。该工作使得现实量子纠缠网络的距离由以往的几十米整整提升了三个数量级至几十公里,为后续开展盲量子计算、分布式量子计算、量子增强长基线干涉等量子网络应用奠定了科学与技术基础。

在应用拓展上,中国电信量子信息发布了2024十大应用成果,涵盖安全办公、算力服务、气象预报、应急抢险等多个领域,量子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不断深化。产业发展也十分迅猛,全球量子通信产业市场规模从2023年的9.3亿美元增至2024年的11.8亿美元,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量子城域网,实现了量子密话密信的规模商用。

此外,在2024量子科技和产业大会上,还发布了商用光传输网络的共纤传输技术、通密一体技术等一系列重点技术成果,以及首套国产化电力量子加密产品等应用典型场景成果。这些成就标志着量子通信正逐步走向实用化和产业化,为未来构建全球量子通信网奠定了坚实基础。

■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

展望未来,在量子通信方面,量子中继连接的城际量子通信网络,经过10年左右的发展可走向实际应用;基于卫星平台的远距离量子通信,将通过多颗微纳量子卫星构成的“量子星座”以及具有更长过境时间的中高轨道卫星,实现高效率的量子卫星网络,从而构建完整的天地一体广域量子通信网络体系。

在量子信息科技领域,我国和美国等世界强国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它是国际科技竞争中我国最有条件、最有基础、最有可能拔得头筹和抢得先机的重要科技领域。在国家的战略部署下,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保障我国在日趋激烈的量子信息科技国际竞争中保持和扩大领先优势,赢得战略主动。

编辑:马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