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艺文
生活是文学的永动机
2024年,我走过一些地方,与不少读者有交流,他们的热情,他们阅读的思考与反馈,常常让我感慨和感奋。
我们每个人都要感恩养育了自己的时代,只要我们对身边和这个世界发生的故事,保持着一种敏锐性,就可以记录、可以写作。我们需要直抵人心的表达,需要看到时尚生活以外人的社会复杂结构的观察与判断。同时,也需要与读者形成一种纽带关系,努力去减少自我封闭、自我循环、自我旋转。而与读者建立联系的最好途径,就是努力去抵达他们的现实。所有壁垒都是自己形成的,我们应该深度参与到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现实世界里,拥抱火热的生活。一切从生活中来,生活是一口无穷的深井,也是一条无尽的河流,生命精神的张力都在这深井与河流之中。
对于写作者,补充生活永远是最重要的生活。2025年我仍然会对更多的乡村与城市,保持着自己的观察和探究。尤其是长期生活与反复去过的乡村和城市,那里的任何变化,都容易触动我们的敏感神经,引发我们的思绪与开张的笔触。生活积蓄对一个写作者是带着根本性的命题,这个池水一旦枯竭,立马就会显出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自乱阵脚象。我越来越感到生活的重要性,哪怕是写科幻、魔幻、玄幻,都需要现实生活的支撑。那些优秀的科幻作品都是扎实的生活基础和真实的人性基础,让他们立于文学潮头,而更深入、厚实地反映了生活本质。生活是文学的永动机。
阅读是支撑写作者写下去的远航风帆。我始终对前辈“多看多写”的写作箴言十分推崇。缺失了广泛阅读与经典阅读这一环,即使有再丰富的生活经验,也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更是难以为继的。现在存在着碎片化阅读的现象,碎片化阅读的特点是,什么都知道一点,人间天上、北极南极、老虎狮子、蜂鸟瓢虫,其实什么也弄不明白。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也会带来人的焦虑与不安。无论蒸汽机的来临,电气化的突现,还是今天与AI的不期而遇,都更需要思考科技的前世今生。我相信不久的将来,还会有超过AI的东西出现。人类是不会停止思索与探究的,这就更需要我们保持深度阅读,尤其是人类经典的阅读,从而形成系统思考问题的习惯与能力,也只有这样,人类才可能历史地去把握生命走向。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编辑: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