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艺文
讲好中国故事的三重奏
在万里冰封的大地上,一把利剑猛然插入坚冰,瞬间清冽的河水奔涌而出,随着强烈的东北调子响起,冰块缓缓被切割、雕琢,最终显现出力感十足的三个冰雕大字——“大东北”……2024年末,我作为总导演策划、摄制的纪录片《大东北》播出,它从国家发展的宏观视角出发,带领观众深入理解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意义。
作为一名来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全国政协委员,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读懂中国,是我工作中的首要思考。30余年的新闻报道经验和两年的政协委员履职经历,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基础,让我更好地探索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向和路径。
故事,是最能激发情感共鸣的载体,也是我们与世界相通的纽带。一个能够触动心灵的故事,往往能超越语言的隔阂,搭建起文明交流的桥梁。
2024年5月,在全国政协中非友好小组与非洲青年代表的座谈中,我分享了“三棵中国草”的故事:杂交水稻、青蒿、菌草。这三项来自中国的科技成果在非洲大陆扎下了坚实的根,深深打动了与会嘉宾。这些故事,不仅是技术的输出,更是情感的连接。
2024年9月,在中非论坛召开之际,我策划制作了专题片《中非合作 共向未来》。这部片子聚焦小故事,从“三棵中国草”到基础设施建设,从生态保护到中医药在非洲的推广,生动展现了中非合作为当地民众带来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体现了文化的深度交融,让观众感受到跨越时空的情感波动。通过这样的故事,我们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与非洲之间,乃至整个全球范围内深厚的友谊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非合作 共向未来》也因此荣获广电总局2024年第三季度优秀广播电视新闻作品,成为阐释中非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传播实践。
镜头,记录着时代的变迁,见证着历史的进程。在纪录片《大东北》中,我们看到的是这片土地上厚重的历史遗产与日新月异的现代化步伐;是曾经辉煌的工业遗址与如今焕发活力的高科技园区;是这片热土上敢闯敢拼、坚韧不拔、心怀梦想的东北儿女。纪录片通过镜头的力量,展示了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鼓声激越、足音铿锵的蓬勃态势。每一帧画面,都是时代进步的见证;每一个细节,都铭刻着东北奋勇前行的足迹。
从中国最早迎接阳光的抚远,到最北部的边疆海关;从美丽的大兴安岭、神秘的长白山,到迷人的黄海岛屿;从沃野千里的三江平原,到披上绿衣的科尔沁沙地……在拍摄《大东北》的过程中,我带领节目组几乎踏遍大东北的山山水水,不仅捕捉土地上的丰富情感与精神力量,更通过镜头将东北的壮丽山河、丰厚资源与淳朴民风,呈现给了广大观众。
语言,是文化的灵魂,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情感的温度。纪录片《大东北》中的那些旁白和采访片段,都在传递着一种情感,一种温暖的力量:
在烈士陵园迎接战友遗骸回家的抗美援朝老兵南启祥说:“我永远要为他们吹响这个号角,为祖国的建设吹冲锋号。”
曾经名满北大荒的中国第一代女联合收割机手刘瑛说:“我们的火车一列一列从北大荒拉出去(粮食),到人家最需要的地方。骄傲。”
一个人、一把锹,20年种活20万棵树,改造2400亩沙地的侯贵说:“只要我还活着,我一定把这事情做成。”
……
他们的故事,通过语言的温度,让观众在感受温暖的同时,深刻理解东北振兴的内在动力。
迈入崭新的2025年,我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通过每一个故事、每一帧镜头、每一句语言让世界读懂奋进的中国、开放的中国、勇于担当的中国!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文国际频道制片人)
编辑: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