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评论 艺文 阅读 非遗 国学 人物 戏剧 国之瑰宝

首页>文化>评论

让文博“热”起来、“热”下去

2025年01月13日 15:53  |  作者:马萧林  |  来源: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近年来,打卡博物馆已经成为假期文旅的“顶流”。

刚刚过去的一年,就河南博物院来说,7月至8月暑期,前往主展馆参观的观众总量为59.8万人次,日接待观众超过1.1万人次;“十一”国庆7天假期,共接待观众9万多人,日均观众量1.3万多人,远远超出预计的日均接待量3000人次。就全国博物馆来看,2024年国庆假期,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总计7488万人次,全年接待观众超14亿人次。

从参观博物馆的火爆程度来看,“博物馆热”仍在持续升温,且年轻人已成为博物馆观众的主力军。

“博物馆热”映射出社会公众对于精神生活尤其是精品文化需求的日益旺盛,传统文化吸引力在不断增强。在这一趋势下,博物馆应该主动改变,持续加强在传统文化传播方式上的创新和转型升级,成为趣味性、互动性、知识性交织相融的文化产品提供者与服务者,以此吸引更多观众。同时,还应加大特色文化产品的开发,加强特色文化信息的精准传播,让更多博物馆文化产品成为地方文化名片。

以河南博物院为例,近年来,我们根植中华文明沃土,紧跟时代步伐,坚持创新驱动,打造了一个融展览展示、研学教育、数字化传播、舞台演艺、文创开发于一体的博物馆文化品牌矩阵,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比如,通过深挖内涵,构筑中华文明历史展示中心,策划推出了“礼合中国——商周礼乐文明展”等一批大型原创展览,构建中华文明根与魂叙事体系;通过守正创新,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中心,推出了“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博物馆奇妙游”等主题研学路线,举办华夏古乐沉浸式演出,开发考古盲盒等系列文创产品2000多款,2024年文创营收近6700万元,创历年来最高纪录;通过跨界融合,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心,先后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河南卫视策划推出“国家宝藏”“唐宫夜宴”“元宵奇妙夜”等电视节目,并利用科技赋能建设新媒体数字传播平台,举办云教育、云展览、云古乐,打造《中原藏珍》系列短视频,深入浅出讲述文物故事。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要做到守正创新,守正是基础,首先要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通过深挖内涵,让传统与现实相融相通,更加契合时代;创新是关键,只有不断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和传播手段,才能更加贴近现代人的审美和接受习惯,让文化时尚起来,更加深入人心。二要做到科技赋能,科技在文化传承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通过科技手段,可以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可以让文化鲜活起来,更加有效地传播。三要做到跨界融合,文化与旅游、教育、科技、传播等领域的有效合作,不仅有助于打破文化传播的壁垒,实现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共享,还能吸引更多不同领域的受众关注和参与,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随着春节的临近,河南博物院准备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等待观众的到来。不仅有精品陈列展览,如“玉鉴古国——红山·良渚文化展”“乙巳蛇年生肖文物大联展”等,还将不断提高开放服务水平,围绕主题展览策划“博物馆里过大年”、华夏古乐展演等系列主题活动,打造“博物馆奇妙游”等特色主题研学项目,并结合市场需求,引入数字化技术,上新文创产品。同时,也将有序推出总分院体系文化产品,在许昌分院和郑州分院推出“生命律动——古代动物造型艺术展”“笔墨风流——河南博物院藏明清书画精品展”“锦绣·集祥——河南博物院藏织绣纹饰艺术展”“太平·如意——河南博物院藏明清珍宝展”等专题展览和相关文化活动。

新的一年,我们将继续努力提升博物院在陈列展览、公众教育、文创开发、文化传播及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为观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文化体验和服务,讲好文物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

编辑: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