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聚焦 公益资讯 基金会 公益人物 社会责任

首页>公益>公益资讯

《公益人职业倦怠和心理健康调查报告》在京发布

2025年01月13日 15:54  |  作者:赵莹莹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1月13日电(记者 赵莹莹)1月12日,由北京止于至善文化院主办的《公益人职业倦怠和心理健康调查报告》发布会在京举办。该报告是国内首份面向公益人职业倦怠和心理健康的社会调查,透过调查数据反映公益人的职业倦怠现状,以期引起公益行业的重视,推动各个公益组织加强公益人的职业发展与心理建设。

“中国公益人职业倦怠调查”由北京止于至善文化院发起,据该院院长宋厚亮介绍,《公益人职业倦怠和心理健康调查报告》通过问卷发放,总计调查了202位公益人。他们来自不同类型的公益组织,其中以综合性公益组织占比最高(25.74%),教育和儿童领域同样较高,分别占比22.28%和14.36%。41.09%的调查对象来自收入规模在100-1000万元之间的公益组织,占比最高,其次为100万元以下的公益组织(26.73%)。绝大部分调查对象所在机构的全职人员数量在50人以下(88.12%),其中又以11-50人的规模居多(34.65%)。

数据显示,在全体调查对象中,工作状态良好者147人,占比72.77%;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者47人,占比23.27%;职业倦怠比较严重者8人,占比3.96%;没有出现职业倦怠非常严重的情况。

关于公益人抑郁水平的调查数据显示,36.14%的调查对象不存在抑郁问题,而存在不同程度抑郁的群体中,轻度抑郁组别占比最高,为31.19%,其次为中度抑郁组别为16.83%,中重度抑郁占比为9.41%,重度抑郁占比为6.43%。这意味着本次调查中高达63.86%的公益人患有程度不同的抑郁。

关于公益人焦虑水平的调查数据显示,健康的调查对象占比为32.67%,轻度焦虑的占比为36.63%,重度焦虑的占比为17.33%,重度焦虑13.37%。该数据显示公益人的焦虑问题严重。

尽管公益人的健康水平不高,但他们对生活满意度表现相对宽容。不满意的比例为43.56%,其中,基本不满意比例为28.71,不满意比例为11.88%,极不满意比例为2.97%。

发布会由《华夏时报》公益新闻部主任文梅主持,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副秘书长谭红波做报告点评,北京货拉拉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裴筱、北京市晓更助残基金会议题部高级项目经理张怀予和北京益行者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耿向顺围绕公益人职业倦怠展开对话。

针对《公益人职业倦怠和心理健康调查报告》,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副秘书长谭红波在点评中认为,近些年公益行业更多是从薪酬的角度关注公益人的工作状态,以及因为薪酬不理想导致优秀的人进不来或者留不下,而从心理健康问题的视角来看公益人的工作状态和对公益行业的认同,该研究报告开了一个先河。接下来,怎样应对并解决公益人的职业倦怠和心理问题,公益组织需要积极探索。

关于如何应对职业倦怠,北京货拉拉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裴筱给出的建议包括:第一,尽量让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分泌更多的多巴胺,例如多跑步、运动;第二,尝试发展一些副业,例如学习心理咨询;第三,提升自我认知和对世界的认识。

北京市晓更助残基金会议题部高级项目经理张怀予对此提出三个建议,一是修行自己,遇到无法消解的情绪要先看自己;二是丰富自己,找到更感兴趣的事情;三是推动自己多一些积极的行动。

北京益行者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耿向顺提出了清晰定位的重要性,对于刚毕业的年轻人,或者毕业几年的年轻人来说,要准备好到三十岁的时候还没有做到更高的职位,拿着很低的工资,那么你追求的到底是小富即安、平平淡淡,还是你想有更好的生活水准,要根据自己的家庭和价值观追求来做决策。

北京止于至善文化院是一家新型的数据研究和决策咨询的研究机构,以“研究社会议题,助力科学决策,推动社会创新,促进社会治理”为使命,以社会议题、公益议题和社会创新为研究方向,为公益组织、企业和政府提供决策咨询、课题研究和市场调查等服务,出版《中国社会创新蓝皮书》等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