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委员会客厅
北京市政协委员何银萍:借助数智化推动首都非遗传承
人民政协网北京1月14日电(记者 马嘉悦 康亮 谢阿愁 易欣 王星星 赖仁杰 贾冬)1月14日,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期间,北京市政协委员何银萍就“如何推动首都非遗传承”等问题接受人民政协网记者专访。
何银萍表示,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民族精神,是北京文化中心建设的根基。但如今,其传承面临诸多困境,如年轻一代参与度低、传承队伍老龄化以及后继乏人的问题日益凸显。
“特别是中医非遗传承。中医不仅学科性强且需要严格的职业资格认证,这使得中医非遗的传承更加困难。诸如家传正骨技艺等蕴含匠人精神的非遗项目,亟需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与有效保护。”何银萍强调。
何银萍认为,数智化赋能首都非遗传承是破解困境、推动创新发展的关键。她进一步解释,中医智能化能够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案例的数据存储与分析,为医生的诊疗提供精准支持,从而有效提升非遗中医的传承效率与质量。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国家在政策与资金上给予传承人更多的支持。例如,我正在推动的非遗地图项目,通过科技手段将各区、各县、各村的非遗技能与传承人紧密串联起来,实现一键导航式的便捷查询。只需轻点屏幕,就可以获取传承人的详细信息,从而更便捷地链接非遗文化。”何银萍建议,健全数智化非遗保护管理架构,运用前沿技术构建保护管理体系。具体而言,应加密存储与登记版权,确保数据安全;利用区块链技术追溯传承信息,确保非遗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同时,借助物联网与大数据监测技术,建立评估模型与预警机制,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确保非遗传承的可持续性与稳定性。
此外,何银萍还呼吁革新数智化非遗教育传承范式。线上开发沉浸式课程与虚拟实训平台,结合人工智能实现精准教学。线下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建立实践基地与举办大赛,培育传承人才梯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扩大非遗文化传承人的培养范围,提高培训质量与效果,培养出一批既懂非遗技艺又掌握现代数字化技术的新型传承人才队伍。
编辑:马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