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春秋>奇闻轶事
冯至:最彻底的真
冯至在文学方面取得过极高成就:“五四”时期,他创作了《我是一条小河》《在郊原》《蛇》《默》等脍炙人口的名诗,被鲁迅称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其后,他赴海德堡大学、柏林大学留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归国,成为德语文学研究的“一代宗师”。
与其卓越的文学造诣相比,冯至的为人更令人钦佩,特别是他性格中那份纯粹的真。
20世纪30年代末,冯至在西南联大任教,讲授德国抒情诗、德国文学史、浮士德、歌德研究及尼采选读。那时,他们一家人还住在昆明东北郊杨家山林场的两间茅屋里。为了避免敌机的骚扰,学校把上课的时间安排在晚间和清晨,冯至常常是傍晚离家进城,第二天早晨下课后上山回家,随身背包里装的是在菜市买的蔬菜和从学校图书馆借的《歌德全集》,还有袖珍本《歌德谈话录》《歌德书信日记选》。
冯至对待课堂教学极其认真。中国工程院院士韩德馨于1938年考入西南联大读地质学,大二时,他选修过冯至的德文课。学地质的经常需要野外实习,缺了课,冯至总是不厌其烦地为学生答疑,他鼓励学生多读原著。在冯至的引导下,韩德馨和一些同学先后阅读了歌德的作品和海涅的诗集。
接触过冯至的人都难忘他那一脸春风般的微笑,冯至待人极其真诚。年轻时,他在文章中由衷称赞过梁遇春、徐琥、梁宗岱的才华横溢,晚年又在短文中对绿原、朱生豪、钱春绮等人表示“肃然起敬”“钦佩他们对事业的忠诚以及能担受生活的苦寂和人间的任何磨难”。他的老同事、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外国文学研究所原副所长(冯至做过所长)王平凡的女儿讲过一个动人的故事。冯至病重住院期间,王平凡正赶写一篇纪念唐弢的文章,向冯至请教。当时王平凡只知冯至熟悉尼采的思想且写过文章,并不了解此时的冯至因患癌已经进入生命的倒计时:虚弱不堪、夜不能寐、饮食难进。王平凡头一天下午送去稿子,第二天一早便接到了冯至的电话:“我不能到你家去,请你来一下,稿子我看过了,咱们谈一谈。我现在不能帮你改了,给你提提意见。”实际上稿子已经改过了。此事过后不久,冯至再次住院,就此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为此,王平凡一直觉得很内疚。
冯至的心灵特别真实。翻译席勒《审美教育书简》时,冯至征求著名美学家朱光潜的意见,朱光潜在信中这样说:“你的译稿是多年前完成的,当时译法似侧重直译,文字有些生硬拖沓,不易使读者一目了然。有些译词当宜斟酌……”并希望这部重要著作能早日整理付梓。冯至不计较朱光潜的直率批评,一直精心保存着这两张珍贵的信纸,直到去世。
最彻底的真,成了冯至留给这个世界的另一份精神遗存。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