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资讯
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出版进展如何?中华书局答读者问
人民政协网北京1月14日电(记者 谢颖)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的出版进度,一直是读者非常关注的话题。2024年在第36届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中华书局首次举办了“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出版进度答读者问”专题活动,获得热烈反响。近日,在2025年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中华书局再次举办“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出版进度答读者问”,以回复广大读者。
据介绍,本次所征集的问题依旧来自“中华书局1912”微信公众号上的读者提问。
严格把关,加快推进出版进度
针对读者最为关心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的修订进度,中华书局历史编辑室(二十四史修订办)主任胡珂介绍,前四史有个共同特点是,历代抄本、刻本数量众多,点校工作难度大。
胡珂说,《汉书》最初是由北京大学历史系吴荣曾教授和当时在国家图书馆工作的汪桂海先生主持,另有来自北京大学、社科院历史所和南京师范大学、云南大学等高校的老师参加。2010年由于吴荣曾先生年高体弱,辞任主持人,由汪桂海老师负责。《汉书》修订已交编辑部初稿21卷。考虑到《汉书》修订前期工作成于众手,且质量有参差,统稿时需要主持人补充完善的修订长编较多,工作量较大。
《后汉书》
《三国志》由复旦大学古籍所吴金华主持,他是《三国志》研究的专家,前期工作已经做得比较充分。吴金华于2013年不幸病逝,由其子吴葆勤承续。目前已交定稿9卷,预计2025年内交齐全稿,争取最快时间出版。
胡珂还介绍,《晋书》有望在2025年推出,目前已经召开修订定稿会,但因部头较大,定稿会后的修改、复核工作仍十分繁重,中华书局抽调了8名编辑,帮助修订组完成《晋书》参校本之一武英殿本的长编复核工作,预计2025年1月内完成,提交给修订组。
中华书局副总编辑俞国林就《明史》的修订进度做了答复,《明史》点校修订本于2018年正式启动编校流程。经过六年时间,完成三轮审稿,与修订组、外审专家的沟通协调,陆续进入定稿工作。因体量大,材料多,记载纷呈,考校不易,保守估计,至少还需要两年时间完成。
《清史稿》最晚启动,2023年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黄爱平、朱浒为主的修订组签约。因全书部头大,完成时间暂时难以预估。同时,《清史稿》与《清史》是两种书,点校本是对原书的整理,《清史》则是新撰写的,并不会进行替换。
古籍整理,要尽量回归文献原貌
有读者提问,近年陆续出了《梁书》《北齐书》等修订本,但《北史》修订本没出,为什么可以说“南北朝断代史全部出完”呢?
胡珂介绍,断代史是指仅记载某一个王朝史事的历史,如果多个王朝就是通代而非断代了。因此《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是南北朝的断代史书,修订本都已出完。《南史》《北史》是涵盖几个朝代的通史,目前还剩《北史》没有
近些年有许多考古发掘成果,在修订时是否会把考古成果引入?对于这个问题,胡珂说:“由于正史的性质,‘二十四史’多以各朝国史、实录为主要依据编写而成的,而国史、实录的去取本来就有很严格的限制,
修订相比对点校本有哪些提升?俞国林介绍,修订工程并不是简单地对原点校本做一些规范体例、修改编校错误。与上个世纪的点校本相比,修订本在校勘理念、校勘版本、文献等多个方面都有很大进步,挑战极大。例如,《史记》修订,原点校本是不设校勘记的,修订本在点校本基础上,对底本、通校本、参校本作了复核和补充,凡改动,皆出校记,共出校勘记3400多条,约30万字,对原标点一一复核,进行修改和统一,以做到全面提升。
打造精品,提供多版本满足现代需求
修订本“二十四史”全部出完后,是否意味着原点校本要退出历史舞台?对此,俞国林认为,从读者阅读和使用角度来说,应使用最新的学术成果和文献整理成果,目前学界在征引文献的时候都要求改用最新的修订本。当然,也有一些怀旧读者钟情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精装小绿皮”或线装本,这些版本因版次、印制工艺,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但无论从学术性还是实用性出发,修订本才是未来的主流。
胡珂表示,出版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的根本目标,是为了给学术界和广大读者提供一个文本更准确、学术含量更高的出版精品。待全部品种出齐后,也会根据读者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多种需求,开发包括平装本、缩印本、简体横排本、电子版本等相应产品。
编辑: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