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为首都高质量发展 贡献政协力量>委员好声音

北京市政协委员献策博物馆建设利用,建议打通博物馆和高校资源

2025年01月16日 20:25 |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新京报 分享到: 
  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期间,来自社会各界的政协委员积极履职,为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建诤言、献良策。
  尹文胜委员:建议将正阳门打造为北京中轴线博物馆
  2024年,北京市文物局印发《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2024-2035年)》,意味着全域活态博物馆之城建设将在北京全面展开。而伴随着2024年7月,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如何更好展示中轴线风貌,让这一遗产更好展现在世界面前,成为北京市政协委员们关注的热点。对此,来自新闻出版界别的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日报社北京论语编辑部主任尹文胜建议,将正阳门打造为北京中轴线博物馆,让更多市民和游客了解中轴线,同时也为中轴线文物的收藏和研究提供场所,为博物馆之都再添新地标。
  “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文化价值还有很大的挖掘和开发空间,需要且值得一座专题博物馆集中展示中轴线的魅力。” 尹文胜说。
  尹文胜认为,将15处遗产相关文物以及史料档案集于一馆,便于呈现中轴线的整体风貌,便于讲述“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所蕴含的高超智慧;既有利于中轴线文化的推广,也有利于提高公众的文化自信。
  为什么将正阳门打造为北京中轴线博物馆呢?尹文胜解释说,正阳门是明清两朝北京内城的正南门,是九门之首,规格和形制最高,素有“国门”之称。另外,正阳门位置居中,不仅交通便利,而且毗邻游客最为集中的故宫、天安门、前门,北京市民和游客可以一站式参观。
  “正阳门箭楼已经具备中轴线博物馆的基础。正阳门城楼现为北京民俗展览馆,完全可以将城楼、箭楼展览合二为一。”尹文胜坦言,挂牌中轴线博物馆,与正阳门的历史地位完全匹配,也是活化利用正阳门的绝佳机会。
  施光海委员:加强北京高校博物馆建设 “盘活”馆藏优质资源
  “北京提倡加强高校博物馆的发展,但也要强调高校博物馆的社会服务功能。”1月15日,在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上,中国地质大学珠宝学院教授、博物馆馆长、北京市高校博物馆联盟秘书长施光海带来了《关于统筹利用高校博物馆优质资源,高质量推进首都文化繁荣》的提案。他表示,如今,首都高校博物馆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可以为中小学生搭建优质的创新研学平台,建议将北京高校博物馆建设纳入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统筹范围,让“一流”大学拥有“一流博物馆”。
  施光海表示,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发端于高校,当今高校博物馆业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博物馆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公共博物馆,高校博物馆以其专业性、特色性、学术性而著称。“北京高校拥有的博物馆规模近50座,藏品文物珍贵、独特且稀有,有些堪比国家和世界一流水平的博物馆,如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博物馆等。”
  施光海介绍,目前,首都高校博物馆从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无法比肩社会博物馆。如果没有一流的博物馆,高校的发展势必失去厚重文化根基。“很多老一辈教师在退休后很愿意把自己的珍藏捐给学校,但我们现在没有那么多的场所展览出来。”施光海说道。
  施光海建议将北京高校博物馆建设纳入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统筹范围,提高人才素质,实现人才专业化,充分发挥和利用高校优质人才、科研和文物文化资源,更好地服务北京全国文化中心的建设。同时,要让高校博物馆承担起区域内传播文化知识的职责,建立多渠道的合作机制,为中小学生搭建优质的创新研学平台,成为首都“明星”景点,凸显高校博物馆品牌。
  施光海建议进一步启动北京市政府与高校共建高校博物馆方案,从经费、编制以及配套政策等方面全力保障和促进高校博物馆建设和发展,实现高校博物馆在服务高校教学科研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对外开放,以更多、更好、更具特色的文化内容服务首都乃至全国、全世界观众对文化科学普及等方面的需求。
  李永乐委员:打通博物馆和高校资源 为师范生提供文博实践平台
  全国青联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人大附中物理教师李永乐在工作中发现,作为“准老师”的师范生们对博物馆资源也有着迫切的需求,在此次政协会上,他带来《关于强化师范大学生参与博物馆科普实践教育》的提案。“我是共青团和青年界别的委员,每年都会寻求提案线索,我发现学生们在实习、实践和校内模拟课堂资源有限,有到文博单位实践、历练的需求。”李永乐认为,在博物馆对讲解力量也有需求的当下,把师范类的一部分实习放在博物馆中,可以提升师范生的表达自信。
  李永乐被称为“网红物理老师”,他诙谐幽默的授课方式受到学生喜爱,但李永乐坦言自己小时候也不太爱说话,“我想锻炼自己的能力,便在坐公交车时自己和自己辩论。师范生也应该有意识去锻炼表达能力,但学校和社会也应该为学生提供舞台,博物馆是个特别好的平台。”李永乐认为,担任博物馆的讲解员和志愿者不仅能锻炼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们对博物馆的展品有更深的认知,比如在教育领域提倡多学科融合的当下,物理老师也要了解地理与历史知识,历史老师也要了解天文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学生参与到博物馆的工作中,对拓展他们的知识储备,未来走上讲台增进自信心都很有帮助。”李永乐说道。
  目前,打通博物馆和高校资源还有哪些难点?李永乐认为,这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首先要建立双方合作的机制,需要教育部门和文化部门积极行动起来。比如让博物馆的志愿、实践服务工作成为师范学生校内学习、校外实践的“加分项”, 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不仅仅是一个志愿活动,由教育部门和文化部门主动牵头做这样的项目,通过奖励等方式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其中,提升‘准老师’的人文社科素养。”李永乐说道。
  曹先彬委员:将博物馆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曹先彬关注博物馆对于中小学生的赋能,他带来《关于北京市科技类博物馆与中小学教育深度融合的提案》。他认为,优质均衡教育不仅是好的校长、师资、课程的交流互补,还应考虑更多的资源共享,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拥有中国科技馆、北京天文馆、国家自然博物馆等一批优质科技类博物馆资源,这些场馆应在科普教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曹先彬建议构建“博物馆+学校”协同育人机制,推动“馆校共建”,建立科技类博物馆与中小学校的长效合作机制。“教育部门可将博物馆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明确不同学科与博物馆教育的结合点,保证学生每学期至少有一两次深度参观学习的机会。”同时,曹先彬建议,博物馆可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课程需求,开发系列化的教育项目。比如开发“博物馆课程包”,将展品、实验、讲解等教育要素系统整合,形成可供学校选择的标准化教育产品。课程包可以明确教学目标、内容要点、活动流程和考核方式,便于教师使用。 (张骜 刘洋)

编辑:薛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