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25年地方政协全会扫描>政在协商
绿美广东绿在哪 委员献策告诉你
“广东不缺绿,就缺美!”肖羽堂委员率先发言,与会人员的目光都集中到他身上。
这是在1月15日,广东省政协全会召开的次日,科协与环境资源界委员讨论政府工作报告的一幕。作为华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肖羽堂从事环境工程研究20多年,围绕身边“绿”,他建议把广州的天河大道、中山大道打造为美丽中国广东示范点,让市民开门见绿、上街见景,打造绿美广东的“广州样本”。
“美丽中国、绿美广东是创造性的工作,体现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听罢他的话,委员们颔首。
陈俊光委员按捺不住了:“肖委员关注‘城’,我关注‘乡’。”他原是省林业局局长,对“绿美”有一线经验:“很多农村够绿,但不美,因此要种有经济价值的树,既可增绿,又可收入,保持绿的原动力。还可以把果园、茶园做成郊野公园,既有自然美,又方便通达,这绿不就美到心上去了吗?”
陈俊光自豪地介绍,在生态保护方面,广东有两个“国字号”招牌:一是深圳“国际红树林中心”,二是穿山甲保护研究中心。前者是联合国湿地公约批准在深圳成立的红树林中心。而中华穿山甲是中国特有品种,专吃白蚁,有“森林卫士”之称。“保护物种,不也是绿美的范畴吗?”
在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工作的张修玉委员,天天不离“绿色”二字。会上,他描述了一幅美丽图景:“国家公园的周边环境多好啊,有温泉的可开发温泉,有耕地的可种植水稻、水果、蔬菜,种竹木等林产品,甚至开发马拉松赛道,在国家公园的边上奔跑,多么惬意!”这便是生态环境保护导向的开发模式,简称EOD模式——张修玉抛出一个专业术语,他建议依托国家公园周边开发文旅康养产业,发展生态产业化。
“而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便是要筑牢‘三屏五江多廊道’。”他解释道,“三屏”是南岭、粤港澳大湾区、蓝色海湾生态屏障,“五江”则是东江、西江、北江、韩江和鉴江。“纵横广东大地的江河,如血脉般赋予绿美广东无限的生命力!”
“美丽广东美在哪,监测数据告诉你!”谢志宜委员来了个诗意开场白,引起了大家的兴趣。还真没错,上山下海采样,监测大气、土壤、海水、饮用水……是他的日常工作场景。他以自己在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的工作举例:全省有超4万个环境监测点位,而到最远的粤东、粤西、粤北采样,开车加上走路,一天只能采样一个点,每年单是土壤监测采样量就超6吨,抵得上两头亚洲象。
“为何不早日实现无人化、智能化呢?诸如清洗容器之类的杂活,可让机器人操作,让监测人员腾出时间来做技术含量更高的工作。”他建议,在技术上要联手生态环境部门、科研机构和企业一起攻关,掌握核心技术之后,可发展成为产业新赛道。
金点子不断,火花不断。这些“绿”建议,将会一一送达有关部门案头。未来,广东不单是绿的,更是美的。谁又忘得了白云山脚下的这场智慧盛会呢!(黎彩娟)
编辑:薛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