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25网络中国节·春节>本网特别策划
青海省政协委员曹广超、冶青措:在多民族文化交融中感受春节的魅力
“青海各民族的春节习俗古朴丰富、绚丽多彩,既是中华民族春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青海各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要在多民族文化交融中感受春节的魅力。”青海省政协委员、青海师范大学副校长曹广超说。
这一点也得到了青海省政协委员、省艺术研究所民族文化部主任冶青措的高度认同。她表示,在岁月的长河中,青海的多民族春节节日文化形成了多元交融、和美共荣的特征,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典型例证:一是多民族共享。青海省有六大世居民族,汉族、藏族、土族、蒙古族都过春节。回族、撒拉族虽然不过春节,但为过春节的兄弟民族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年货,也是高度融入春节活动之中。二是多文化交融。作为多民族集聚区,青海各民族春节形式多样、内涵深厚。比如,祭先祖、过小年等习俗在沿袭汉族传统要素基础上,各民族根据自己的生产、生活、信仰和审美情趣进行了一定的改造,呈现出多元共融的文化特色。三是地方特色鲜明。春节期间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背腊八冰”、吃“麦仁饭”等习俗,寺院酥油花展示、跳羌姆、瞻大佛等群众活动丰富多彩;特色饮食文化、民族服饰文化,更是极具地方特色。
冶青措介绍,为庆祝春节申遗成功,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非遗贺新春 我的青海年”2025年新春非遗展演暨“非遗年货购物月”等人文活动,进一步彰显高原特色、民族特色,使其成为青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平台,各州地市县也积极营造浓厚的年味氛围,让人们共享平安快乐祥和的春节。
冶青措说,借着春节申遗成功东风,青海文旅深度融合,将与春节相关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春节庆祝活动有机融合;各种庙会、集市等充分展示地方特色美食,为民众购置年货提供了丰富的选择;各具特色的手工艺品助力点缀春节、营造节日氛围;各种展演类项目,如秧歌、社火等,在春节期间得到展演,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充分的展示。
“近年来,高原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文化、娱乐有更多样化的选择,我们也面临着‘年味日渐消失’的现实问题。”曹广超感慨道。
如何守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和“魂”?曹广超表示,应回归传统,突出春节的“仪式感”,如在移风易俗的同时也要尊重传统习俗。此外,应加强政府引导和媒体宣传,持续弘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同时,对于一些民间自主展演的优秀春节文化活动,政府可以考虑给予政策引导和物质资助,实现提质升级,更好地满足民众的文化需求。”曹广超补充说。
(本报融媒体记者 刘乙潼)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