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2025新春走基层>"非遗"版春节的N种打开方式

新春走基层 | 陆丰皮影戏:光影里的年味儿

2025年02月05日 16:17 | 作者:本报融媒体记者 洪琳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大年初五,春寒料峭,但广东省陆丰市皮影剧团里的演员们却忙活得热火朝天。为丰富市民节日文化生活,皮影剧团精心筹备了一系列惠民演出,让市民在光影交错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共度欢乐祥和的新春佳节。

hl1

陆丰皮影戏演员在后台表演

此刻戏台上,陆丰皮影戏原创剧目《盛世藏行》正演到高潮,当文成公主的銮驾行至大漠腹地,忽而狂风骤起的惊险场景时,幕布后却是好几双布满老茧的手在空中交错翻飞,十几根竹竿织成一张无形的网,竟无一根相撞,全凭后台老伙计们几千场演出磨炼出来的心照不宣。

皮影在暖黄光影中翻腾跳跃,台下孩童此起彼伏的惊叹声,与百年前如出一辙。

中国皮影戏历史悠久,宋代以后逐渐走向兴盛,自元明时期起,更是以地域特色为基础,形成了众多流派。具体而言,中国皮影戏主要划分为“关中皮影”“北方皮影”以及“潮州皮影”三大流派。陆丰皮影戏属潮州影一系,如今更是其仅存的一支,兴盛于粤东潮汕一带,流布于海陆丰、福建南部和台湾等地。

hl2

记者体验陆丰皮影戏表演

“一路泪,一路悲,雷峰塔下祭慈。”当记者问及陆丰皮影戏相较于其他流派最鲜明的特点是什么时,从艺三十余年的“老师傅”马水生兴奋地演绎起了潮剧《青蛇传》的选段。

“陆丰皮影采用潮剧特有的‘帮声’与‘活五阶’,唱腔音乐用正字戏、白字戏曲牌,易语而歌,称白字曲,后又融入了陆丰渔歌、民间小调、方言俚语,自成一格。”马水生介绍说。

而真正的震撼从大幕合上后开始,观众席的掌声还未散去,厚重的帷幔仿佛隔开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后台昏黄的灯光映着角落里破损的皮影,仅几平方米的空间里,艺人们井然有序地收拾着道具,拆背景、收幕布、装皮影。而这套流程,马水生已经重复了三十余年。

“多年前剧团经营困难时,我也萌生过改行的念头,但一想到剧团重组太需要有经验的老师傅,就咬咬牙坚持了下来,没想到这一坚持就到了现在。”谈起过往,马水生滔滔不绝。

如今,陆丰皮影戏已经荣获了国内外多项文化大奖,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剧团春节惠民演出的门票一经上线,便迅速被抢空。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陆丰市皮影剧团为丰富群众生活、宣传皮影文化,积极开展送戏下乡活动。“在乡村的演出条件有限,一张桌子、一块幕布、一盏灯,陆丰皮影戏就是这样一场又一场的演出,从乡村走进了公众的视野。”马水生表示。

hl3

记者采访陆丰皮影戏“老师傅”马水生

“我的父亲就是一位皮影戏艺人,现在他退休了,接力棒传到了我的手中。”出生于皮影世家的林凯芳自小便对皮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立志成为皮影剧团的一名演员。如今,她也已经成长为了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了。据林凯芳介绍,目前剧团内以年轻演员为主,老一代艺人已退居幕后指导,在剧团“以老带新”的教学宗旨下,皮影技艺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发展。

陆丰市皮影戏传承保护中心工会副主席薛丹绮介绍,陆丰皮影剧团于2006年6月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1年11月陆丰皮影戏作为“中国皮影戏”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多年来,皮影戏人用灵巧的双手,演绎着人间百态,也承载着无数游子的乡愁。马水生说,皮影戏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更是连接游子与故乡的纽带。很多人看了陆丰皮影戏,仿佛回到了家乡,仿佛时光穿越回到童年,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记者:洪琳

审核:李木元

编辑:薛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