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微言大义
每周时评 | 从春天出发
春节习俗是镌刻在中华儿女骨子里的文化基因,使每个人都坚定地在凛冽的寒风中喜气洋洋地追求阳光,向往花团锦簇、鸟语花香
今年的春节注定不同寻常。2024年12月,“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不仅意味着2025年的春节成为历史上首个申遗成功后的春节,而且意味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获得世界组织的认同。为此,今年的春节多了一份欣快、多了一份精致,过节方式更加多样、影响更为广泛,节日氛围也特别浓郁——
除夕当天全国交通出行人数超2亿人次,春节假期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超23亿人次。这个春节假期,各种“新玩法”增添别样年味儿,点燃消费新活力;世界多地举办活动,欢庆中国新年,感受中华文化魅力。
春节之所以这样隆重热烈,是因为它厚重的文化底蕴。春节习俗是镌刻在中华儿女骨子里的文化基因,使每个人都坚定地在凛冽的寒风中喜气洋洋地追求阳光,向往花团锦簇、鸟语花香。春节文化散发着纯粹而又高贵的人性之光,洋溢着与生俱来的善良,表明了一个心愿:“大家共同努力把幸福生活过得更好”。
在二十四节气中,由终而复始的天气变化规律,到春播、夏种、秋收、冬藏的农事活动,形成了我国独特的农耕文化。春节,是天、地、人的相应合一。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寒冬即将过去,阳春就要来临。选择寒温之交、农活稍停的闲暇时光,亲人相聚,辞旧迎新,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大家心中充满美好憧憬,期待“生气方盛,阳气发泄,句者毕出,萌者尽达”,希望新的一年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春节,一种无法割舍的情结。“夜半三更盼天明,寒冬腊月盼春风”。一个“盼”字,把鲜活的春节“情节”凝练成为生动的春节“情结”。几千年来,任凭朝代更迭、时代变迁,中国人过年团圆的初心不改。“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春节最为核心的理念便是“阖家团圆”。血脉紧紧相连的亲情,对祖辈的尊重与怀念,家庭始终是国人心灵的港湾。千丝万缕无法割舍的春节情结,融入中华文明的长河,经过历史的积淀,已然形成巨大的凝聚力量,经久不衰,历久弥新,至今依然充满生机和活力。
春节,一份心怀真挚的情感。“高兴得就像过年一样”,十分逼真地形容了人们的愉悦心情。亲友抱拳拱手、相互祝福,邻里串门拜年、互赠礼物,心怀着一份人与人之间最真挚、最深切、最珍贵的情感。无数个人、无数条线,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国人用情感编织的血脉之网。春节是人们表达情感、传递祝福的重要时刻,深深植根于每一个国人的内心深处,并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节俗文化。春节文化集合民俗、礼教、家庭等多种亲情元素价值,铸炼为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精神标识。
春节,一条共同信奉的情理。一百个人的春节,会有一百个春节故事,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理,这是人性。经世代传承,“家和万事兴”俨然成为中华儿女心目中最基本的道德规范,这是共性。为“和”而聚是春节的灵魂,为“和”而贺是春节的文明。一个“和”字,大道存焉;“道法自然”,合乎情理。凡事以和为贵,万物和合共生,富含古代东方的哲学与智慧。阴阳调和,人我两利,小至谦谦君子之美,大至命运与共之道,世界万物和谐,方能欣欣向荣、长治久安。春节追求“和”的情理,又何尝不是世界大同的声音。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决定中,对春节的概括:“春节庆典弘扬了家庭价值观、促进了社会凝聚力与和平,为实践者提供了认同感和持续感”。这给传统春节赋予了世界的颜色、增添了时代的精彩。
归根结底,春节文化饱含中华民族家国情怀的核心价值。家是每个人的根,国是家所依赖的壮阔背景。“家国情怀,心系天下。”即便走遍五湖四海,纵然身居海角天涯,“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家国情怀不仅展示了人们对家庭的关爱,更体现在对国家的责任与担当。故而春节期间,地球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听到中华儿女发自心中的良好祝愿: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
今年春节前夕,在辽宁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接过孩子们递来的糖果,深情地送上新春祝福:“希望你们的生活像糖果一样甜甜美美。”春节,承载着中国人共同的理想和期盼,总有充满慰藉欢欣的时光在前方等待;春节,宛如岁月长河中的灯塔,照亮着中华儿女的生命航程。在立春的“进行曲”中,我们坚定信心、满怀希望,开拓进取、顽强奋斗,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作者刘晓庄系民盟中央理论研究会副会长)
编辑: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