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多党合作>九三学社
让美丽“琴岛”成为“东方氢岛”——九三学社青岛市委会开展氢能源产业调研
“我们可实现年产重卡4000辆、客车1000辆,全部使用氢燃料电池技术,实现零污染零排放。”
“这个是氢能源动力公交车,加氢仅需15分钟,续航可达300公里以上。”
“‘十五五’时期我国将从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近日,九三学社青岛市委会开展认真学习贯彻会议精神活动,并围绕“加快氢能源产业发展、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主题展开深入调研。
客车、物流车、冷藏车、自卸车、牵引车……专家们走进青岛美锦新能源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生产一线,立刻被种类繁多的氢能源汽车深深吸引。
氢能作为一种能量高、来源广、应用多的零排放能源,对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40多个国家已制定氢能战略。2020年,青岛市发布《青岛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0-2030)》,提出未来10年将青岛打造成国际知名的氢能城市。
“我们公司积极探索涵盖研发、生产制造、商业化应用的‘氢能源全生命周期’创新生态链,持续打造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氢能产业集群,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面临着缺技术、缺人才等困难。”在青岛美锦新能源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调研组一行认真听取企业发展情况、经营规模等,深入了解企业的需求。针对企业发展面临的堵点、痛点、难点问题,专家们“集体会诊”找问题,“精准把脉”献良方。
根据生产源头的不同以及制备流程中碳排放的差异,氢能分为灰氢、蓝氢、绿氢、紫氢四大类别。其中,绿氢是利用可再生能源制造的氢气,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然而,当前青岛市企业生产的氢气大多数为“灰氢”。
面对这一现状,九三学社社员、青岛科技大学副教授肖振宇建议:“青岛是海洋之城,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氢宝藏,应当加大对海水电解技术的研发力度,探索出一条风光互补(即风力与光伏发电的和谐共生)与电解水制氢深度融合的全新产业路径,以科技的力量解锁海洋深处的绿色能源,构建高效、稳定、可持续的一体化氢能生产体系。”
氢能虽被视为二次绿色能源和减排必经之路,但迟迟未被广泛应用,归根结底在于“贵”。面对氢能高成本困境,大家一致认为,需要政府搭台和政策扶持,推动氢能产业从“示范化运营”加速迈向“商业化应用”。
“当前是发展氢能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时刻,要着力降低用氢成本,积极拓展氢能应用场景。”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康子曦建议,政府要探索更多接地气、对路子的服务举措,落实产业扶持政策,加强从产氢到用氢的全产业链条企业的合作,降本增效,拓展市场。企业要主动作为,在绿氢制氢技术尚不够成熟的过渡期,因地制宜地获取化工企业的低成本氢源,发展工业副产制氢,还要根据区位特色,积极推进氢能重卡等在港口运输中的应用,打造多元应用场景。
科技决定能源的未来,科技创造未来的能源。针对氢能产业缺人才、缺技术等问题,九三学社社员、青岛西海岸人才生态产业集团副总裁郭纯珊等专家从多个层面提出了建议:“企业应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氢气提纯、储氢材料与装备、加氢站装备制造、氢燃料电池等领域加强科研攻关,通过技术创新提升竞争力。”“缺人才问题亦是教育问题,应鼓励高校开设氢能相关专业,培养科技型、应用型专业人才。”“企业、研究机构应提供竞争性强的薪酬福利,保障科研经费,积极引进氢能领域创新创业团队及高端人才。”
“积极发展绿色低碳能源产业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九三学社青岛市委会秘书长王波表示,近年来青岛市积极抢占新能源产业发展新赛道,取得了积极成效。下一步市委会将组织专家对氢能源产业发展跟踪调研,为青岛因地制宜优化新能源布局,加快建设“东方氢岛”贡献智慧和力量。
编辑:薛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