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统战时讯 民族宗教 非公经济 中央社院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 党外知识分子 涉疆涉藏

首页>统一战线>新的社会阶层人士

岳立:手撷文史瑰宝 传递文化力量

2025年02月08日 09:27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临近春节,云南省昆明市的大街小巷已开始弥漫着喜庆与欢腾,岳立却每天将大多数时间放在网络平台的创作上,他希望为网友提供更丰富、更有趣的出行“解码书”。其中,受云南省昆明市政协邀请,以政协委员视角创作的《昆明地名故事》12集系列短视频,成为献给广大市民与游客的一份饱含昆明风情的礼物。该作品以昆明市政协征编出版的《昆明地名故事》(壹)(贰)为蓝本,讲述昆明历史地名故事,正在各大网络平台陆续发布。

推广文史知识 助力文旅宣传

“你知道‘昆明’这个地名的由来吗?”

“一种说法是昆仑山的‘昆’,黎明的‘明’,传说大禹治水的时候,洪水退出云南后,昆明北面的昆仑山(今梁王山)南面出现了黎明的景象。”

“另一种说法是‘昆’为相同,‘明’是照耀,云南地处边疆,寓意昆明可媲美其他省份,寓意前途光明,像冉冉升起的太阳和月亮。”

据岳立介绍,以上两种说法均出自民国时代的《昆明市志》,无论是从自然意象的描绘,还是从历史文化的剖析,两种解读让读者对昆明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岳立是一名因讲述昆明历史文化而在网络上走红的自由职业者,也是昆明市政协委员、昆明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合会社会组织专联会会长、民革党员。“春节是阖家团圆、欢乐喜庆的时刻,也是信息传播的黄金时期。我期望借由网络平台发布这一方式,增进市民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也吸引更多游客走进昆明,感受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岳立说。

引领少年“阅村” 埋下文化种子

除了助力文旅宣传,岳立作为市政协委员的身份与昆明市官渡区关上第二小学联合开展了“行千里 阅万卷 跟着委员去阅村”活动,以此培养青少年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在河泊所村,站在螺蛳壳房屋前,岳立描绘村民昔日捕鱼、生活场景。

岳立认为,文化自信深植于对家乡历史的洞察与理解。当人们真正从发黄的古籍、斑驳的遗迹、口口相传的故事中,梳理出家乡发展的脉络,知晓先辈们如何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创造辉煌,才能真切触摸到文化的厚重与力量。“只有清晰地看到家乡在漫长岁月中沉淀的智慧与精神,我们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内心才笃定,脚步才坚定。对本土文化的深度认知,能让我们在全球化浪潮中汲取力量,迈向未来。”

对于孩子们而言,岳立表示,孩子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人与传播者。带着孩子们走进古村、博物馆,聆听历史故事,参与传统民俗活动,就是在埋下文化自信的种子。

畅谈新春年俗 弘扬文化自信

岳立介绍,老昆明的春节,从大年三十就满是仪式感。家家户户先敬天地、祭祖,缅怀先辈,之后才围坐吃年夜饭。贴春联、贴甲马,在特定时刻将甲马贴于门前、沟渠边、井盖上,表达对自然元素的敬重,祈愿家宅平安。

岳立认为,这些老年俗饱含先辈智慧与情感,而新时代又催生出不少新年俗,蕴含着昆明这座城市的创新活力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昆明斗南花市是亚洲最大的鲜切花交易市场,花卉早已融入昆明人的生活。过去,老昆明人过年时喜欢购置发竹、山茶、蜡梅,如今,蝴蝶兰、大花蕙兰、玫瑰等成为备受青睐的年宵花。春节买花既保留了以花寄情、装点新年的传统,又因培育技术的进步增添了现代审美和多元选择,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岳立在这些新俗里,看到了昆明城市风貌的变迁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身为政协委员、统一战线成员,在新时代背景下思考如何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重要课题。我有义务团结更多的新阶层人士,凝聚力量,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岳立说。

(本报记者 吕金平 通讯员 徐宁)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