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为首都高质量发展 贡献政协力量>委员好声音
何银萍委员:建议推动首都养老服务智能化转型升级
北京市政协委员、何氏浩生(北京)国际中医药科学研究院院长何银萍注意到,近年来,北京市高度重视智慧养老工作,北京市委、北京市政府印发《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施方案(2021年—2025年)》,提出加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科技创新支撑,加强老年辅助技术研发推广,推动“智慧养老院”及智能养老社区建设。同时,经北京市政府同意印发的《养老服务专项规划(2021年—2035年)》,也明确要提高为老服务的科技化水平、信息化水平,推动科技养老产业发展。
目前,北京市民政局已上线北京养老服务网及同名移动端小程序,一站式汇聚养老资源,全天候倾听民声民意,并推动养老服务合同网签、信息化服务监管平台建设等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此外,北京市还积极探索智慧养老试点工作,围绕完善数据化线上安全监管平台、搭建智慧养老应用场景模块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智慧化、信息化助力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模式和路径。
然而,北京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仍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如场地选址、资源整合、监管调度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何银萍建议政府加大对智慧养老服务行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如提供税收优惠、资金补贴等,鼓励企业研发和提供优质的智慧养老服务。同时,建立健全智慧养老服务标准体系,确保各类产品和服务的安全、可靠和有效性。
同时,她建议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智慧养老服务领域的应用,提高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例如,开发智能照护系统和家院协同系统,利用物联网和远程智能安防监控技术,实现养老照护服务全要素记录、全流程监管。”她举例说。
在产业链整合方面,何银萍建议,推动智慧养老服务产业链的整合,加强上下游企业合作,实现资源共享,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效率。依托区域养老服务中心,进一步整合辖区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和各类专业养老服务商,构建共生发展的养老服务生态圈。
她也关注到老年人个性化养老服务需求,建议根据老年人的需求和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智慧养老服务,满足不同老年人的需求。例如,通过智能化手段实现服务流程的数字化和自动化,提供个性化的养老服务方案;关注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和社交需求,提供心理疏导、兴趣爱好培养等服务。
“全面推动首都养老服务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转型升级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重要途径,通过加大政策支持、推动技术创新、加强产业链整合等方式,可以进一步提升北京市养老服务的整体效能和质量水平。”何银萍说。
编辑:薛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