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春秋>热点背后
虢季子白盘捐献往事
1950年的元宵节,虢季子白盘在故宫博物院展出,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民间首次向国家捐献的文物。
展览开幕当天,郭沫若、董必武、陈叔通、张絅伯(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等人即来参观。几天后,国家文物局正式宴请捐献人刘肃曾,并请教育部部长马叙伦,文化部部长沈雁冰、副部长丁西林作陪。文物局局长王冶秋约请著名文学家、金石学家,北大中文系代理主任唐兰写文章在报上宣传介绍虢季子白盘。
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从1月17日到9月19日在日记里记下了相关细节,今天读来,请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这一国宝重器捐献背后的故事。
虢盘捐献
马衡在1950年1月17日的日记里记载:“冶秋电告‘虢季子白盘’已于刘氏后人献出,须先在合肥展览一个月,拟令送至朝天宫分院接收,与本院文物同时运京。为写该盘历史,备在报端先行发表。”“冶秋”指王冶秋,安徽人。他与马衡日记里就此事随后出现的“西谛”(郑振铎)二人,当时分别担任当时文化部文物局局长和副局长,为新中国的文物事业作出奠基性贡献。
1月24日,南京分院文物开始北运故宫,26日到达北京,27日分批存入故宫,并逐步开箱点验。
2月28日,王冶秋电话约请马衡一同参加虢季子白盘(以下简称“虢盘”)在故宫博物院开箱仪式。马衡在当天的日记里记载:“冶秋来电话谓合肥县政府偕刘氏后人送‘虢季子白盘’来,上午开箱,约往观。盘口径纵约四尺,横二尺余,高一尺,如浴盆。然寻常之盘用以盥手,此盘殆添身者,与‘攻吴王夫差盘’同一作用。‘攻吴盘’虽大,重量不如远甚。与冶秋、西谛略谈而归。”“近年安阳所出大鼎之外,当数此器矣。”
马衡在日记里简略记下了虢盘的规格,用对比的方法记下了虢盘的大与重以及所可能的功用,还附了张当时的照片。照片主体是虢盘,后面有两个人:右侧人咧着嘴,一脸喜悦,左臂前抬,右臂摆后,身体右倾,似乎是还要跑到这边来把白盘看个全看个遍;右侧人弯腰,嘴大张,一派惊讶。两人的身体语言和脸部表情充分表现了他们看到白盘后的惊喜。马衡把照片附在日记里,想来这张照片也代表了现场人的心情。
17日,王冶秋电话中还请马衡查清虢盘历史,以备在报上宣传介绍,马衡遂请著名文学家、金石学家唐兰帮忙。唐兰1936年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彼时兼任故宫设计员的北大中文系代理主任。
马衡在2月25日的日记里记载:唐兰给他送来了“《盘亭小录》一册。据吴云跋知‘虢季子白盘’出宝鸡虢川司,为郿合徐锡钧所得。是虢川司之名必与西虢有关。因录其释文及题跋”。
马衡第二天又特意跑到图书馆,寻找有关虢国历史资料,以与《盘亭小录》跋相对照。“赴图书馆,阅《宝鸡县志》,果有虢川司设巡检,又有虢县镇在县城东。”足见他对此盘的重视。
展览盛况
故宫收到虢盘后,立即在承光殿举办展览。许多文化界人物,甚至外宾都前来观看欣赏。马衡记下了他陪同观看的人员和次数,他在3月3日的日记里记载:“文物局展览虢季子白盘。晤郭沫若、董必武、陈叔通、张絅伯等。”张絅伯即张晋,是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我国著名的钱币学家、银行家,参与创建民主建国会,彼时担任政务院外交部条约司专门委员。
为了感谢刘肃曾的捐献,文物局宴请了他。马衡在3月9日的日记里记载:“晚文物局宴刘肃曾(虢盘主人)于同和居。马夷初、沈雁冰、丁巽甫皆在座。”当时,马叙伦担任教育部部长、沈雁冰担任文化部部长,丁西林担任文化部副部长。他们宴请刘肃曾,可见虢盘在他们心目中的分量。
马衡在3月20日的日记里记载:“山东古代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郑亦桥来咨询管理办法,介绍畅安与之长谈”“张仃率美术学院学生四十余人来参观”“下午偕郑亦桥赴文物局晤西谛并参观虢盘”。此时,在马衡带领下,故宫博物院正在修订《组织条例》。郑亦桥咨询管理办法即为此。张仃此时正带领美术学院师生与清华大学营建系就国徽设计展开竞赛。
马衡在3月30日的日记里记载:“胡先晋女士来,北大史学系学生,留美十余年,与王毓铨在美结婚;今始归国,在北大任教。导观虢盘。”王毓铨193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系,1938年赴美留学。新中国成立后回国,先在北京历史博物馆任职,1955年调入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今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后曾任中国明史学会名誉会长。
马衡在3月22日的日记里记载:“近日咳嗽甚剧,就刘士豪诊治,计医药费四万元。诣冶秋谈分院事,遇余心清参观虢盘,并为讲解。”王冶秋与余心清两人关系很“铁”:二人曾一起从事过地下情报工作。余心清此时正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典礼局长。
马衡彼时年高体衰且多病,同时家里儿子正准备结婚,院里要进行维修改造,还要安排各种政治任务,他自己还要参加各种活动,能抽出一定的时间陪同导观讲解,非常不容易。
深入研究
虢盘进入故宫后,马衡一方面安排展览,一方面也展开了相关的研究。
首先,他请马子云对虢盘文字进行传拓。马子云1919年进北京琉璃厂碑帖铺庆云堂当学徒,1947年被招入故宫博物院传拓铜器、碑帖,是故宫当时从事这方面工作的首位专家。马衡在3月14日的日记里记载:“至团城晤冶秋略谈,而李一氓来,余遂至承光殿看马子云拓虢盘。”
其次,他请唐兰继续帮忙,将实物与历史资料相结合,撰写虢盘介绍。4月9日,唐兰拿出了初稿,“立庵电话,询余出门否,拟携其虢盘稿来。余以刘盼遂、陈彤伯约看海棠,请其在楚学精庐相晤。至则立庵先到,且主人肆筵设席将作款待”“立庵拟先走,余亦兴辞”“先送立庵回家”。
在传拓过程中,其技术和拓本即引起了各界注意,纷纷开始索要。当时的苏联考古学家吉谢列夫来交流,3月9日观看了虢盘,当时马子云正在传拓,引起了他的兴趣,表示“极愿学习。谓西伯利亚出土碑刻,不谙拓墨之弦,得传其小,庶可流传”。3月22日,之前参观过虢盘的郑亦桥也提出想要一份虢盘拓本,“因于回家午饭时向冶秋取得一纸,饭后往访不晤,遂留赠之”。
也许就是这些关注和索要,马衡随之准备将其素描、全拓、石印广为传布,让更广大的民众了解认识虢盘。他在4月27日的日记里记载:“‘虢季子白盘’尚未拓墨,与陈万里、马子云商拓全形,付之石印,请其会同刘鸿奎设计。”陈万里,中国乃至世界著名的陶瓷学家,将考古学的方法用于古陶瓷的研究中,首先对越窑、龙泉窑等古窑址进行了调查,彼时担任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古陶瓷研究部首任主任。可以看出,从拓到印,马衡安排的全是一流高手。
之后,马衡一直关注着素描、全拓的进展。他在6月6日的日记里记载:“陈万里请病假,与马子云研究‘虢季子白盘’拓法。”6月20日之后半个月,连续前往古物馆查看虢盘素描情况。他在9月1日的日记里记载:“到古物馆看《虢盘拓本》已成五之一,浓淡处尚有改进之处。”9月19日,终于拓成,马衡感叹道:“马子云拓‘虢季子白盘’全形,历时两月余,今始告成,远望如照相珂罗版,开铜器拓本之新纪元,可谓试验成功。”看来对铜器全拓是从虢盘全拓开始的。
马衡日记记述虢盘次数之多是其他文物所没有的,反映了虢盘再次面世后引起的巨大反响。人们效法刘铭传后人的义举,也开始向新建立的国家捐献宝物。
1950年9月18日,郑振铎写了一份关于新中国一年来文物工作的总结提纲,对捐献给中央的文物、图书作了统计:“由于人民对于中央人民政府的爱戴与信赖,一年来将其私人所藏的文物、图书捐献出来的很多。其中,以刘肃曾捐献的虢季子白盘、朱桂莘捐献的岐阳王世家文物,张子厚捐献的汉石羊、张伯驹捐献的宋人尺牍、赵世暹捐献的水利文献、傅忠谟捐献的宋元明刻本及抄本、常熟瞿氏捐献的宋元刻本、翁之熹捐献的明清抄校本书籍等尤为国之重宝。化私为公,得为人民所有,实为从来未有之举。”
(作者单位:安徽省社会主义学院)
相关链接
虢季子白盘的故事
▲ 虢季子白盘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铜盘是商代至战国时期流行的一种水器。小盘盛水用来洗手、洗脸,大盘用来洗浴。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虢季子白盘”,是迄今发现的西周时期形制最大的铜盘。
虢季子白盘完全由青铜铸造而成,体形硕大。铜盘重215.3公斤,长137.2厘米、宽86.5厘米、高39.5厘米。铜盘呈长方形,四角为圆弧状,腹下敛,平底,有四个曲尺形的足,铜盘四壁外侧通体铸有花纹,上部为窃曲纹,下部为环带纹,整体纹饰十分精美,又不失敦厚大方、庄重肃穆的西周神韵。更值一提的是,在铜盘两侧,还各有两个向外突出的兽首衔环,环上的花纹呈绳索状。
虢季子白盘盘内底部正中铸刻111字铭文。铭文第一句这样写道:“隹十又二年正月,初吉丁亥,虢季子白乍宝盘。”这句话向后人明确指出,铜盘是在周宣王十二年即公元前816年,由虢季子白铸造的,这也正是铜盘名字的由来。
“虢”是西周时期的诸侯国之一。虢季子白在西周的历史上是一位赫赫有名的贵族,他曾多次带兵出征,以骁勇善战著称。他制作的铜盘上,就用铭文记录了一场战斗。
虢季子白盘的111字铭文写明,在西周宣王时期,北方的猃狁族入侵,子白在对猃狁的一次战斗中,杀敌500余人,俘虏50人。战斗结束后,子白将俘获的敌人献于周王,周王设宴款待子白,并赏赐子白马匹、武器等物。
可以说,虢季子白盘上的铭文是对战功与赏赐的记录。铜盘流传至今,就成了研究西周历史,以及北方各民族关系的重要史料。
传说在清朝道光年间,虢季子白盘出土于陕西宝鸡。同治三年(1864),被时任直隶提督的淮军将领刘铭传发现并珍藏。抗日战争时期,为保护铜盘,刘铭传的后人将它深埋地下一丈多深,才躲过了战乱。
新中国成立后,刘铭传的第四代孙刘肃曾主动提出将铜盘献给国家。1949年12月,虢季子白盘被送到北京,1950年3月3日,虢季子白盘展出。后来,虢季子白盘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