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金蛇迎新春 同庆中国年——2025年春节专题>要闻
宁夏:春节里的民族团结情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之一,也是联结各民族同胞心灵的纽带。大家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共同欢庆,绘就绚丽多彩的民族团结画卷。而那浓浓的民族团结情,也在春节的每一个角落静静流淌。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刚刚过去的春节又有哪些温暖而动人的故事?
长城花园社区里的“邻里一家亲”
春节期间,在宁夏银川市金凤区长城花园社区,59岁的回族居民苏芳带着炸馓子、麻花、烫面油香等特色小吃,敲开汉族邻居王永华的家门:“王哥过年好,这都是自家做的,你们尝尝。过节了嘛,一起分享!”
苏芳的老家在宁夏同心县,距离首府银川200多公里,是宁夏回族同胞聚居县之一。这些特色小吃,是苏芳在假期回家团聚时,她年满80岁的母亲亲手制作的。
“平日里我们左邻右舍处得特别亲,去年过端午节,王家嫂子还给我送来了自己包的粽子。节日期间,我们都会互相问候、分享美食,就像一家人。”苏芳说,自己心脏不好,邻居经常关照她,有几次身体不适家人不在身边,都是邻居拨打120送她去的医院。
苏芳家所在的长城花园社区,成立于2003年8月,下辖19个居民小区,常住人口1.8万余人,其中回族、满族、蒙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居民占38%,是一个各民族互嵌式社区。“每逢春节、中秋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社区各族居民便聚在一起,联欢联谊,共庆佳节;每逢开斋节、古尔邦节等少数民族节日,回族居民会带着油香、馓子等特色小吃,请街坊邻里品尝,各族居民其乐融融。”说到这些年社区各族群众的和谐相处,长城花园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赵耐香很是自豪。
古尔邦节的馓子、端午节的粽子、春节的饺子……如今,长城花园社区每年举办“千家宴”,各族居民端出拿手菜,一张圆桌摆满各族风味美食,也盛满了邻里的深情。
据了解,在宁夏,像长城花园这样的“一家亲”互嵌社区已有80多个。当地还常年开展覆盖全区大、中、小学的“红石榴”青少年交流活动,打造12条“中华情”旅游促融线路。目前,宁夏所有市县区全部创建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结婚“零彩礼”的回汉夫妇
“这次小两口春节回家,看到他们日子过得甜甜蜜蜜,我是打心眼儿里高兴。”
春节期间,说到儿子李进云的婚事,中卫市海原县郑旗乡撒台村的李成孝很是感慨:“当时,亲家没收一分钱彩礼,给我们减轻了很大压力,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将来我女儿出嫁,我也向他们学习。”
李进云是一位“90后”回族小伙,他的女朋友是家在内蒙古的汉族姑娘马上荣。经过几年交往,两人发展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但家里人的反对却成为他们步入婚姻的一大难关。
“生活环境不同,习惯也不同,以后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矛盾。”李成孝说出了他的担忧。
“婚姻最重要的是遇见自己想要共度一生的人,而这个人也正好愿意和我同甘共苦,这是多么难得。不同民族又有什么关系?”李进云劝说父亲。
通过与儿子的多次交流,李成孝虽然慢慢“松了口”,但传统观念的影响还没有让心里的芥蒂完全消失。
“叔,你快来劝劝我爸。”为彻底做通父母的工作,李进云思前想后,觉得村党支部书记李丙龙是最适合做父母思想工作的人,于是上门去寻求帮助。
“老哥,糊涂啊,这是一桩好姻缘!我们身边这么多不同民族结合的例子,你咋不看看人家生活得多幸福。”李丙龙用身边亲戚、朋友中不同民族通婚的例子不断引导、劝说,最终做通了李成孝夫妻两人的思想工作。
更让李成孝没有想到的是,在与亲家开始商量结婚事宜时,他把准备好的彩礼送到女方家中,可女方父母却表示一分钱彩礼也不收。
“虽然女儿远嫁我们也心疼,但看到女婿的努力和亲家的真心实意,我们也就放心了。”马上荣母亲说,婚姻需要两个家庭之间的信任和尊重,而不是用钱来衡量,只求小两口日子过得幸福美满。
如今,李进云夫妇已经在双方父母的祝福下迈入婚姻殿堂,成为郑旗乡第一对“零彩礼”新婚夫妇,同时也是新农村新风尚的实践者和获益者。而他们婚后幸福甜蜜的生活,也把两大家子更好地凝聚在一起,书写了民族团结的新故事。
移民村里的蛇年社火
新春暖阳照雪娇,移民村里很热闹。
这几天,冬日暖阳洒在吴忠市红寺堡区大河乡香园村村委会院子里。一条长约10米的“巨蛇”蜿蜒盘踞,其钢筋骨架被稳稳固定在地上。村民吕莲杰踩在凳子上,在钢筋焊接的蛇形骨架上进行下一步粘贴工作。
“吕莲杰有手艺,扎社火细活他干,我们不太懂,看有啥需要就帮帮忙、搭个手。”村民马永德和马贵强拿着布条胶水,乐呵呵地看着吕莲杰一点一点把蛇首粘住扎好。
这条“巨蛇”可不简单,是为参加今年春节红寺堡区社火巡演准备的。
“我们村是回汉杂居的移民村,600余户村民是1998年分别从宁夏固原市隆德县和吴忠市同心县移民搬迁而来。20多年来,移民群众生活在一起,互帮互助,早已打成一片。但有一点不同:隆德县来的汉族群众较多,春节爱耍社火;同心县来的基本是回族群众,没有这个习俗,每年主要当观众。”香园村村委会主任马吉云一口同心话,说的是两方事儿。
去年12月底,村委会召集村民研究参加2025年春节社火巡演的事,来了一大院子人。
今年社火扎什么?大家口音不同,想法也不一。“蛇年了,要不我们扎‘白娘子’和‘小青’吧!”人群里冒出的一嗓子,引来齐声附和。
《白蛇传》虽然人人耳熟能详,但如何在社火里出彩呢?红寺堡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泥塑传承人陈永刚拿起记号笔,蹲下就地画了起来。不一会儿,一卧一伏两条蛇栩栩如生的形象就跃然纸上,让众人拍手叫好。
很快,村民们买好钢筋,购来布料,有焊接手艺的村民制作蛇身,懂装饰的粘扎造型……这次,有经验的村民打头,大家齐心协力,大蛇慢慢成形,披上新衣热热闹闹过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佳节,是各族群众共同的节日。为给蛇年开个好彩头,大伙儿铆足了劲,希望蛇年社火巡演能拔头筹。”马吉云说,最重要的是,各族群众通过同扎社火道具共迎新春,真真切切感受到大家都是一家人。
编辑:薛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