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社会聚焦 社情民意 民意时评 创客说 乐观社会 画里有话 滚动资讯

首页>社会>社情民意

春风送暖促就业 返岗复工正当时

2025年02月14日 08:45  |  作者:郭帅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点对点”暖心专列再启程(6328216)-20250214083842

2月9日,来自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3个县(市)的600余名务工人员踏上“点对点”暖心专列,奔赴千里之外的广东,开启新一年的奋斗征程。图为返岗务工人员领取免费礼包。周胜光 摄

春节假期结束,全国各地迎来外出务工人员返岗高峰。免费“点对点”专列、返岗复工包机等让返岗更顺畅;职业技能培训、“春风行动”系列招聘活动等同步推进,更好保障劳动者权益……近日,各地各部门提前部署、精心组织,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了一系列有力度、有温度的暖心服务,保障他们顺利返岗复工。如何把一时之策融入日常?外来务工人员还需要哪些就业服务保障?相关领域的全国政协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从“家门口”到“厂门口”

2月7日,农历正月初十,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农民工服务中心人声鼎沸。10辆大巴车整齐排列,500余名外出务工人员有序登车,前往广东、浙江等地返岗复工。

广安区白马乡白马村村民李建华在广东东莞一家电子厂工作,往年春节,返工的高铁购票不易,他总是难免焦虑。

“这次坐上了返岗的专车,不仅方便,还省了车费,真是太贴心了!”李建华激动地说,“一上车,每个人就领到了包括食品等的大礼包,工作人员还利用出发前的等待时间,为我们讲解了就业创业、劳动维权等知识,让人觉得心里暖乎乎的。”

迷迷糊糊睡了两觉醒来,大巴车已停在李建华工作的电子厂门口。“从‘家门口’到‘厂门口’,不用再拿着行李转车了,省去了不少麻烦。”他告诉记者:“希望明年还能享受这项服务。”

节后返岗就业,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心头大事,也是社会各界的挂心事。今年年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9部门印发《关于开展2025年“春暖农民工”服务行动的通知》,明确开展返乡返岗“点对点”运输服务,结合农民工节前返乡、节后返岗需求,强化运力保障和运输组织调度。

对于返岗务工人员而言,除了大巴、铁路等交通工具,近年来,包机复工也逐渐常见。

2月7日下午,CA1774航班载着100名来自四川广元的务工人员,顺利抵达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机场出口处,杭州市人社局工作人员早早等候,“热烈欢迎”的横幅让务工人员们倍感温暖。

“这是我第一次坐飞机,特别开心!”提起这次返工,来自广元旺苍县青峰村49岁的熊军难掩激动。“不太熟悉智能手机,害怕在机场不会办手续。”让他没想到的是,一路上,在工作人员的帮助和引导下,他很快完成了值机、托运及安检。熊军是一名建筑工人,已经在杭州工作11年,“2个小时就到了,还不用操心买票的事情。下了飞机就有大巴车,真是太方便了。”

“每年春节前后,是务工人员换岗流动的高峰期。”作为劳动者的“娘家人”,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社会联络部原部长杨军日这段时间格外忙碌,“这也是调研务工人员就业需求的好时机。”

“做好外出务工人员返岗服务保障工作,对于稳定就业大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杨军日表示,要进一步健全外出务工人员服务保障体系,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加强部门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更加精准、高效、便捷的服务。

从“能就业”到“就好业”

刚刚过去的春节期间,逛招聘会,成了赵家燕独特的“休闲”方式。

家住安徽省阜阳市颍泉区的赵家燕42岁,已经在宁波从事家政服务十余年。“一年也就回来两三次,照顾不到家里,大女儿今年读高中了,想看看家门口有没有合适的工作机会。”赵家燕说。

春节前,赵家燕归家心切,小年过后就踏上了回家的旅程。刚出高铁站,阜阳西站站前广场人流涌动的招聘会活动便映入眼帘。“春节期间,我去逛了好几次,没想到家乡有了那么多家政服务的需求,薪资待遇也很可观,很多我都可以做。”赵家燕告诉记者。

因为所在的家政公司合同还未到期,大年初五,赵家燕还是准时踏上了返岗的旅途。但家乡的新春招聘会,让她吃下了一颗就业“定心丸”。赵家燕笑着说:“最近两年,我先后拿到了高级养老护理证和育婴师证,今年我想把营养师证也拿下来,明年带着一技之长回家乡找份工作,也可以多陪陪孩子。”

随着更多就业政策落实、服务落地,无数个“赵家燕”对新一年有了新的期待。

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全国启动2025年“春风行动”,将持续到3月中旬。目前,各地正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务工人员提供精准就业服务。

春风送暖促就业,返岗复工正当时。从商圈到夜市,从火车站、地铁站到小区、街道……记者注意到,各地“花式”举办各类招聘活动,将服务真正送到务工人员身边。

近日,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织近300家单位,发布了6000余个招聘岗位;贵州省目前已开展招聘活动962场;陕西省目前已开展线上、线下招聘会513场,提供就业岗位36.6万个……

“作为‘娘家人’,每年春节前后,各地工会也都会通过各种形式为务工人员顺利返岗就业、企业开工提供帮助。”杨军日介绍说,各地工会采取了包括开通就业服务平台、组织专车专列专机返岗、提供线上技能培训等一系列措施。

“助力更多务工人员从‘能就业’到‘就好业’,做好就业服务至关重要。”杨军日建议,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务工人员就业培训、劳动权益保障等方面的工作,围绕新产业、新业态,帮助务工人员提升就业技能,实现就业提质。

杨军日进一步建议,要加大政策保障兜底力度,加强大龄、身患残疾等困难人员就业帮扶,“要千方百计帮助他们实现就业,把党和政府的温暖与关怀送进千家万户。”

从用“薪”留到用心留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稳就业就是保民生。”接受记者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莫荣表示,对于务工人员而言,帮助他们顺利返岗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返岗后能够稳得住、干得好、有发展。

记者注意到,春节后,多地在稳就业方面交出了亮眼“答卷”。比如,上海市向务工人员推荐个性化的定向培训项目、给予培训补贴支持,帮助他们尽快找到岗位、提升技能;福建福州向企业发放一次性稳定就业奖补、一次性用工服务奖补、一次性扩岗补助,让务工人员拥有更稳定的就业环境;杭州市提前摸排企业需求,提高务工人员的就业效率,减少他们的求职奔波。

“稳岗留工,要从用‘薪’留到用心留。”莫荣介绍说,近年来,外来务工人员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有了显著提升。教育部数据显示,目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和享受政府购买学位服务的比例超过95%。

“一方面要进一步统筹城乡就业政策,在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持续加大对外来人口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要支持中小城市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吸引返乡创业人员留得住用得好。”莫荣说。

“此外,要全面建立实施就业岗位需求调查制度,加强劳动力需求预测。进一步完善就业失业统计监测体系,建立完善就业监测和失业预警系统。”莫荣表示,相关部门要充分激发企业社会责任,调动企业开展岗位培训,帮助务工人员稳岗就业。

对于加强劳动力需求预测,杨军日深表认同。“只有充分把握用工需求形势和变化,才能有针对性地为务工人员提供就业岗位,同时解决企业‘用工难’‘用工荒’等问题。”

杨军日介绍说,为了更好地服务务工人员,截至2024年底,工会已在全国建成了18.61万个驿站,覆盖服务职工群众1.93亿人,“这些驿站提供了‘15分钟服务圈’交叉覆盖的工会服务体系,方便务工人员在需要时能够及时获得帮助。”

“要充分发挥‘15分钟服务圈’作用,把招聘、培训等就业服务‘搬’到务工人员家门口。”杨军日说,“让务工人员时时感受到城市的温度和关爱,才能让他们真正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本报记者 郭帅)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