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微言大义
用现代温度弥合无障碍鸿沟
2025年央视总台春晚首次推出无障碍转播,为听障和视障观众带来了全新的文化体验。通过手语翻译、语音解说等贴心设计,春晚这场全民盛宴真正实现了“零距离”共享,让特殊群体也能身临其境感受节日的喜庆气氛。这一举措,不仅彰显了科技的温度,更传递出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怀与尊重。
近年来,我国在残疾人文化权益保障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从无障碍电影到盲文图书馆,从特殊教育到文化志愿服务,一系列举措为残疾人打开了文化参与的大门。然而,当前残疾人文化建设与广大残疾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许多文化场所的无障碍设施尚未完善,残疾人文化活动的参与度有待提升,残疾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任重而道远。
丰富残疾人的文化生活,首先要从供给侧发力。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应当充分考虑残疾人的特殊需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社会组织、文化企业创作更多贴近残疾人生活,反映残疾人精神风貌的优秀文化作品,支持和鼓励残疾人自强不息。热门影视作品可以推出手语翻译、语音解说等特殊版本,畅销出版物可以推出有声语言版和盲文版。此外,应加强公共场所无障碍环境建设,拓宽残疾人文化参与的渠道。无论是图书馆、博物馆,还是剧场、电影院,都应成为丰富残疾人文化生活的温馨港湾。
科技创新助力残疾人文化生活迈上新台阶。从无障碍电影的手语播报到智能眼镜的实时图像识别,从有声读物的娓娓道来到VR技术的沉浸体验,科技的进步为残疾人打开了一扇通向文化世界的崭新大门。这些创新不仅让视障群体“看见”了艺术的色彩,让听障群体“听见”了音乐的美妙,更让行动不便者足不出户便能“走进”博物馆、剧场和远方。科技的力量,正不断弥合残疾人与文化生活之间的鸿沟。这既是对“一个都不能少”的生动诠释,更是科技向善、文化惠民的生动实践。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