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态>绿·声音
首都花园城市建设正当其时
习近平总书记17次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多次指出“把首都建设成为一个大花园”。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北京开启花园城市建设篇章,这一行动不仅是对生态文明理念的积极践行,更是提升民生福祉的关键举措。
自2023年起,首都花园城市建设成果斐然,已经完成了京张铁路遗址公园等标志性项目,绿道、绿地、公园数量和覆盖率全国领先。
但不可忽视的是,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短板。在文化彰显层面,虽坐拥丰富文化资源,却未能打造出极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与现象;在功能融合方面,与主导产业结合不够紧密,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匮乏,艺术、休闲等多元产业导入不足,对周边人群需求挖掘不深,导致投资收益欠佳;绿色低碳领域,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的应用进展缓慢,未能发挥首都在绿色发展上的引领作用。
针对这些问题,提升策略呼之欲出。
文化引领是关键。以三山五园片区、天坛公园周边、金中都遗址、亮马河两岸等区域为示范,将优秀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科技创新文化融入规划。特别要注重细节,在量大面广的小微绿地、桥下空间、屋顶第五立面、公交场站等因地制宜以不同的艺术手法,提炼项目所在区域当代和历史文化名人故居、科研特色建筑IP,把城市历史、科技传承等融合起来,邀请优秀策划设计团队和群众一起发挥创意,实现文化血脉的传承与创新。
营造场景,打造功能复合的花园城市也至关重要。要跨部门协作,在公园、绿地、滨水空间营造文化艺术、体育休闲、商业文旅等多元复合场景,推动“园景”向“场景”转变。将公园绿地花园作为可运营的生态资产品牌进行建设,引入社会资本,平衡公益与商业。如朝阳区亮马河风情水岸、成都大源中央公园的成功案例,为改造提供了借鉴。面对旺盛的健身需求,还可以以体育产业为切入点,推动花园城市与体育产业协同发展,带动文旅、餐饮、场地租赁、健康等行业的繁荣。
此外,要突出集约高效,打造花园城市绿色低碳“风向标”。扩大绿电使用、建设柔性配电网、推广建筑垃圾资源化产品等,从碳回收与降碳双角度发力,结合城市更新推广绿色建筑和超低能耗建筑,对高耗能建筑精准画像并改造,通过花园城市建设让绿色低碳理念深入人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没有美的滋养的人生必然是单调的、干涸的人生。”花园城市建设不仅是城市面貌的重塑,更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生动实践,对提升民众审美与人文素养意义深远。北京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花园城市建设提供了肥沃土壤。当下,我们应抓住机遇,补齐短板,让首都花园城市建设成为全国典范,书写城市发展的崭新篇章。
(作者系北京市海淀区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海淀区委城建环境专委会主任)
编辑:李律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