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协商议政>委员履职故事
记者手记丨心怀远志自成山
很多人问过李孝轩:“为什么在怒江州搞扶贫?”
记者同样也有这个疑问。
面庞清瘦的李孝轩语气沉重地说:“如果你到过曾经的怒江州,你会为那里的贫困所深深震撼!”
贫困到什么程度?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曾经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贫困发生率曾高达56.24%,被称作全国脱贫攻坚的“上甘岭”。“竹篱为墙、柴扉为门、茅草为顶、千脚落地”,曾是怒江民居最辛酸的写照。
在李孝轩看来,如果不打破贫困代际传递,怒江州老百姓就很难脱贫摘帽过上好日子。
李孝轩没有选择捐款捐物的办法,而是选择了一条成效慢却能拔除穷根的路子——教育扶贫。他目睹了贫困如何成为横亘在孩子们与知识之间的天堑,下决心帮孩子们冲破命运的牢笼。
“不惧怕山,越过山,去成为山。”李孝轩做起了孩子们成长路上的靠山。
路子定了,李孝轩没有“按套路出牌”——他选择了从职业教育扶贫开始。
“难吗?当然难!2000年前后,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职业教育是什么。除了缝纫、烹饪、汽修,贫困山区的孩子甚至连电脑都没听说过。”李孝轩靠着一股子执着劲,从办电脑培训站开始,到开设职业学院,最后办成了云南第一所民办本科大学——云南工商学院。
怒江州的大力支持也坚定了李孝轩的信心——怒江州山地占比超95%,山高谷深、沟壑纵横。但正是这样一个多山之地,却把学校建在最好的平地上,而且在政策上给予鼎力支持。
人心齐,泰山移。2020年底,怒江州实现了从区域性深度贫困到区域性整体脱贫的“千年跨越”,千百年来压在怒江人民头上的贫困大山被彻底挖掉。
这里有李孝轩的一份力量。而他反复叮嘱记者:“一个人的力量能有多大?那是党委政府领导、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支持欠发达地区振兴发展的持久战。小桑丽、瞿镂、东齐英、杨志国……一个个名字背后,是一个个教育改变命运的人生故事。如今,“三农”工作重心已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李孝轩通过职业教育支持欠发达地区的事业在继续,更多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故事也在继续……
(本报融媒体记者 李木元 王晶)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