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热点背后 政协历史 奇闻轶事 军事历史 口述历史

首页>春秋>口述历史

民革党员邓引引口述实录

2025年02月18日 08:53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邓引引 口述 孟祥艳 整理

我叫邓引引,我的父亲是邓宝珊。他戎马倥偬、四海为家,被称为“和平将军”,在当时错综复杂的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中作出了贡献,在大家印象中他是一位将军,但在我的印象里,他是一位好父亲,是一位儒将。父亲爱读书,也爱好书法,他的毛笔字写得尤其好。

14岁当兵那年,父亲徒步从甘肃走到伊犁,到了军队后因为粗通文墨便常替人写文书,他在胳膊上绑了一个沙袋边写边练字,这种练字的习惯一直坚持到后来在北京住院,那期间他得了心脏病,但依旧每天坚持不懈。他也要求我们练字。我在上大学以前,爸爸每次回家都要检查我的写字作业,可我没按父亲的要求练,所以也一直没像他写得那么好。

父亲热爱传统文化,他与齐白石、梅兰芳等名家、大家都有往来,我们家也曾有很多字画。他总是嘱咐我们要好好读书。我大学毕业那年,父亲送我一个汉俄字典作纪念,字典里面便写着“赠女儿隐隐(我的原名)”的字样,落款是“宝珊”,父亲的很多物品都没在家里,但是这个礼物我一直保存着。

父亲生活上非常简单,他常年穿一身粗布衣裳,爱吃一种西北特有的泡菜面条,他对我们子女不算严厉,但要求非常严格,绝不允许子女有什么特权。在一些事情上我母亲对我父亲有一定的影响,她很简朴,一直是勤俭持家,我觉得,父亲的成绩与我母亲是有一定关系的。

父亲一生传奇故事很多。在北平和平解放时期,父亲作为傅作义将军的代表做了一些工作,也得到了党中央毛主席的认可。建国后,他奋斗在统一战线上,参加对台喊话,劝同胞们回国等工作有一些成效。

有不少事情我也是听说,或者也是从当时报刊上间接得知的,有时候我父亲跟我老伴比跟我讲得多,我总是下班回家听老伴说才得知爸爸今天做了哪些事情等。父亲的事迹太多了,大部分都有详细记录,已有的就不再重复陈述了。

我们姊妹五个都是学理学文,唯独我学工。学工就是要运用,重视实践,在实践这方面我做得多些,也是受了父亲的影响。

大学毕业那年,父亲告诫我说,工作就要投身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于是,我结合自己的化工专业,结合当时与苏联大力合作的情况,在国家公布的132项重点工程中,坚定地选择了化工领域,进入了甘肃兰州化工厂工作,后来被调到科学院甘肃分院,开始搞科研。

当时,我国的化工领域一穷二白,仅有南京和天津的两家化工厂,而且当时农业发展对催化剂需求量很大,我参加了当时最早一批的催化剂研发和投产,也参与了第一批化工厂的建厂和产品设计、生产等,几乎是全流程的参加。

为了更多地为国家工作,1989年我加入了民革。加入民革大家庭后,印象最深的是当时我们支部一共就3个人,主委曾是邵力子先生的秘书,特别能写,每次活动他都会带上其余这两个兵,当时老主委也快90岁了,可他健步如飞上楼下楼,做了不少工作。那种情怀和热忱让我至今都记忆犹新。

在民革大家庭我做了一些工作。当参事时,因为每年都要与总理面对面汇报工作,我就结合专业和国家需要,积极提交提案、信息,比如石油战略存储办法和环境保护等当时比较重要又没被重视的,我想到了就都提出来,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我深受民革组织关怀和培养。得到了很多荣誉,特别是连任了两届民革中央委员。

我们姊妹的几个家庭都是民革与中共的组合,家家都是多党合作,家家都在党的领导下和和美美。我的父亲深受党的恩情,我也是在党的关怀和组织呵护下成长发展起来的,这段历程永远都不能忘记。

(本文整理者孟祥艳为民革北京市委会机关干部)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