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态>资讯
凭什么?让红树林 从“海岸卫士”成了“蓝碳明星”!
人民政协网2月20日电(记者高志民)红树林是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类型之一。红树林既是森林,又是湿地,兼具“地球肺”和“地球之肾”的功能,有“海岸卫士”“造陆先锋”的美誉。
“红树林能够吸收二氧化碳,调节气候,抵御海啸和台风,还可以帮助净化海水水质,发挥陆地森林难以企及的强大固碳功能。相对陆地森林,红树林的固碳能力要高出2~10倍,因而红树林生态系统也有‘蓝碳明星’的美称。”本报记者随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组织的“两岸融合发展成效媒体采访”团来到福建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陈鹭真接受采访时表示。
“红树林相比于陆地生态系统的优势在于极大的固碳速率,以及长期持续的固碳能力。相较于陆地生态系统,红树林所处的特殊环境(海陆交错的潮间带)使得红树林实现高效的固碳和稳定持续的储碳:海水潮汐往复极大减缓了红树林中沉积物有机质的分解,红树林中沉积物不断增加并被埋藏到更深的土层,能够在百年到上万年尺度上处于稳定状态不会释放回大气中。”陈鹭真的阐述,让红树林“蓝碳明星”的形象跃然纸上。
“我们团队从红树林保护着手,持续开展蓝碳研究,并尝试两岸蓝碳交易标准
“如何计算红树林的固碳量呢?”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研究生孟越告诉记者,“在具有代表性的红树林群落中设置固定样地,对样地中的每棵红树植物进行标记,定期测量每棵树的树高、胸围(胸径)等数据,将定期监测的生长数据代入红树植物的生长模型/生物量方程(通过树高、胸径等生长参数推算红树植物的生物量,即干物质重量)中,计算出前后不同时期的每棵红树植物的生物量差值,即这段时期内红树林的生长量。”
“采集的红树植物的各个部位(枝、叶、花、果、根等)的样品,带回实验室测定植物样品的碳含量(单位生物量:即干质量所含碳的质量)。使用红树植物碳含量乘以单位时间红树植物生物量的增长量,即得出单位时间红树植物固碳的量。”孟越告诉记者,“由于红树林中沉积物不断增加并被埋藏到更深的土层,红树林的地表高程可能会随之变化,通过长期定位监测红树林的地表高程变化,获得红树林在一定时期内地表高程的变化量,这部分变化量是通过红树林将有机质固定和埋藏到土壤/沉积物中引起的。这部分变化量是通过我们研制的两岸
“(CG)固碳,
“为共同推动两岸海洋保护,2016年,由厦门大学与台湾大学牵头发起的海峡两岸环境与生态联盟在厦门成立,共有两岸18家高校及科研机构共同参与。”陈鹭真介绍说,“我们其实用了两三年的时间,然后帮他们台湾盟员在几个河口,做这个技术,之后他们也得到了数据,所以我们用同样的技术来对比数据,然后我们就发现,这套技术在我们福建跟在台湾都可以得到,红树林的
截至目前,由厦门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承担的两岸蓝碳交易标准
“在两岸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海峡两岸共通滨海湿地地表相对高程监测技术规程》孕育而生,从此,两岸滨海湿地保护有了共通标准。”陈鹭真表示,“万里长征走出了第一步,我们先把最难做的技术先做出来,后面可能还会有比如说,相对两岸共有的这种红树林的系统,它的碳汇的测算,还有盐沼的测算,以及到后面的交易的方法学等等,其实是一个链条,所以我们也特别期待,在两岸这片共通的海域,一定能不断推进海洋领域的标准共通,让两岸的天更蓝,水更绿。”
编辑:李律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