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国家荣誉·委员风采

国家荣誉·委员风采 | 叶培建:用一生托举中国探月梦

2025年02月20日 22:44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从地球到月球,从仰望星空到踏足月背,中国航天人用一次次突破叩问苍穹。在这群星辰追梦人中,有一位老人格外引人瞩目。他就是80岁的“人民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叶培建。

640

△叶培建。
       2004年,我国探月工程正式批准立项,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被命名为“嫦娥一号”,叶培建被任命为嫦娥一号卫星总设计师兼总指挥。他带领着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科研队伍开始了攻关之路。
       2007年11月5日,嫦娥一号发射升空之后经历八次变轨进入月球轨道,如同一场华丽的太空芭蕾,正式开展绕月探测任务——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奔月的梦想成为现实……
        2013年,随着嫦娥三号任务圆满完成,关于其备份——嫦娥四号的任务规划问题一度引发讨论。不少人认为,嫦娥四号无须冒险,还应落在月球正面,换个位置也是新探索。然而,叶培建和少数人却提出了不同看法:“应到月球背面去!” 
        叶培建坚持“自讨苦吃”的原因很简单:“中国的探月事业总要向前走,只做别人做过的事情,怎么能创新!科学就是要走别人没走过的路。”叶培建说。
        2019年,嫦娥四号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这是全人类首次揭开古老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纱。也正是从嫦娥四号起,中国航天史开始不断出现“人类首次”字样。
        如今,虽已是耄耋之年,但每当执行发射任务时,航天指控中心里,满头银发的叶培建在一群年轻人中格外引人注目。
     “没有人要求我必须在那里。但万一发生问题时,我们这些老同志经历得多些,经验也多些,可以帮助解决问题、承担责任。”叶培建表示。

640 (1)

△ 叶培建接受记者采访。
       在许多年轻的航天人眼中,他就是“定海神针”。大家说:“每次执行任务,有叶院士陪伴,心里就踏实了!”
       这也是叶培建在卸任探月工程相关型号总指挥后给自己的定位——“不去干扰他们的工作,但在他们有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帮一把,他们扛不住时替他们扛一下,如此而已。”
       在全国政协履职期间,叶培建曾说过这样几句话:“全国人民要支持航天,要理解航天。成功了,全国人民庆祝;失败了,要给予宽容。我们努力推动中国航天进步,万一失败了,也不会白失败。失败也是宝贵经验,后来者一定可以用。”
       正是叶培建的这些肺腑之言,让更多的人更加关注中国航天,也更加理解中国航天人的不易。
       叶培建身上不仅闪耀着中国航天人团结协作、勇攀科技高峰的精神,其拳拳爱国之心更是让人动容。“曾经有别的单位高薪聘任我,我拒绝了。我就想为国家做点事情,所以选择了投身航天事业。”叶培建说,“爱国是没有条件的。有了爱国主义精神,其他的都可以在这个前提下来解释。”
       不久前,叶培建做了眼睛的手术,医生说了这么两句话:“叶总,你的眼睛我负责,中国的‘嫦娥’你负责!”听了医生的话,壮心不已的叶培建表示:“我国公布了2030年载人登月计划,只要国家需要,我还能继续作贡献!”



策划:李木元 韩雪

记者:王硕 汪凯

编导:王星星

摄像:汪凯

后期:余妍

编辑:石伟强

审核:李木元


编辑:贾元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