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资讯 法治时评 法治人物 法律速递 盈科说法 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

首页>法治>资讯

“余华英拐卖儿童案”入选最高法人民陪审员参审典型案例 陪审员:被告违背天理人伦

2025年02月24日 11:32  |  作者:徐艳红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2月21日电(记者 徐艳红)2月21日,最高法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人民陪审员工作情况,并发布了第二批人民陪审员参审典型案例。余华英拐卖儿童案作为吸收人民陪审员组成七人合议庭、参与审理社会影响重大的刑事重罪案件入选了此次典型案例。

据介绍,参与审理本案的4名人民陪审员来源广泛,均是从事调解、社区管理、企业管理的基层工作人员。他们开庭前主动阅卷,庭审时认真听审,协助梳理案件事实,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度参审,认真履职。本案审理期间,人民陪审员利用在社区、企业工作的经验优势,密切联系群众,在合议庭评议阶段充分反映群众呼声。人民陪审员提出,余华英拐卖儿童剥夺了孩子们本应享有的幸福童年和成长权利,给被拐儿童及其家庭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悲剧,严重侵害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对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不仅触犯法律法规,更违背天理人伦,主观恶性之深令人触目惊心,建议应予严惩。人民陪审员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把对公序良俗、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感受融入参审过程中,在查清案件事实、依法定罪量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案的审理还是一堂深刻而生动的全民普法课。案件宣判后,4名人民陪审员积极延伸职能,在社区、学校、企业等地开展以案释法,参与普法宣传,帮助群众提高“识拐”“防拐”意识,进一步认识到拐卖儿童犯罪危害之深、司法打击之严,共同营造抵制拐卖行为、维护公平正义的良好社会氛围,让未成年人保护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最高法表示,余华英拐卖17名儿童,引起人民群众极大愤慨,同时也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人民陪审员丰富的社会经验、朴素的正义观念,与法官的法律理论、理性思维形成优势互补,对法院准确认定案件事实、依法定罪量刑发挥了重要作用。

编辑:钱子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