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评论 艺文 阅读 非遗 国学 人物 戏剧 国之瑰宝

首页>文化>聚焦

让文艺创作与人工智能“同频共振”

2025年02月24日 14:57  |  作者:张丽 谢颖  |  来源: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编者按:

《“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指出:“必须加快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更好地以先进适用技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塑文化生产传播方式,抢占文化创新发展的制高点。”生成文本、创作图画、跳舞唱歌……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不断引领新的潮流。人工智能技术持续与文艺创作、文化实践融合,也给文艺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新变化、新机遇和新挑战。本报记者采访多位全国政协委员,讲述人工智能时代文艺创新发展的感受和思考。

机器人(6427410)-20250224145534

当人工智能与文艺碰撞

央视春晚人形机器人扭秧歌“c位出道”、正在热映的《哪吒之魔童闹海》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新春伊始,一场场人工智能与文艺碰撞的热门大戏,让我们看到文化和科技的融合,正在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

全国政协委员、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副总编辑王平久告诉记者,在电影产业的多个环节,人工智能已从简单尝试,升级到常规操作和标准化应用的阶段。在创作方面,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于前期素材整理、剧本背景要素分析验证、场景概念图生成等;制作方面,人工智能成为特效团队的好伙伴,深度渲染、场景生成等方面的工作效率显著提升,仍在不断刷新历史的《哪吒之魔童闹海》,其动画制作环节就有AI的功劳;在传播上,人工智能深度应用于观众数据分析、宣发物料制作、市场数据精细化处理等链条,如发行方可以通过AI分析观众喜好,动态调整宣发策略。

“以电影频道为例,人工智能的应用和布局已经融入日常,所推出的‘M指数’观影评价体系,在数据收集、分析研判、展示呈现等多个环节均融入AI技术,近年来还推出了‘电影频道AI影像人才优选计划’。”王平久表示,当下,中国电影各行业主体都在积极地“迎接未来”,探索人工智能将是今后的核心课题之一。

“今天是人工智能创作的648天。继续用‘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这个指令来创作。”2月20日,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副院长舒勇在微信朋友圈“晒”出他有关人工智能创作的最新信息。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舒勇就开始每天利用其创作一幅作品,并用传统绘画方式与人工智能进行对比创作。

在此过程中,舒勇发现,生成式人工智能创作的美术作品总是像一个魔幻世界、超现实主义世界。“从艺术创作方面来看,人工智能促进了创造性工作的多样化,也在探索未知领域等方面展现了巨大潜力。”

舒勇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需要经验、规律、共识、风格、标准等可量化的要素,其创作则基于大量的数据分析和算法运算,把人类各种经验与成果快速转换并且为我们所用,呈现的结果往往是超乎想象的,而且感觉无所不能。“当然,AI创作也容易导致那些卓尔不凡的艺术品质被逐渐转化为平庸化、标准化的事物或者雷同的风格化产品,形成信息茧房等。”舒勇坦言。

探寻科技文化的创新融合

数字演艺等新型传播方式给人们带来更为便捷、时尚的全新视听体验,动漫游戏、数字文创等新型文化产品不断丰富文化形态与业态……科技文化的创新融合,为文艺创作实践增添了新的生命力,也成为业界关注研究的焦点。如不久前江苏省当代艺术创作研究会举办“AI背景下文艺创作研讨会”,专家学者就AI艺术创作实践、应用等进行深入探讨。

对于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艺术总监沈晨来说,人工智能等高科技元素成为他艺术创作中的“关键词”之一,是“从创意源头就开始的思维拓展”。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让我们进一步打开思维模式,在观演模式、艺术形式运用等方面不断创新。”目前,沈晨担任了全国第十五届运动会、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闭幕式总导演,他表示,闭幕式创作将积极利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手段,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次将科技与文化、艺术与体育相融合的挑战,希望向世界呈现一场兼具艺术性、科技感和文化深度的盛会。

数字表演是沈晨关注的重点,“数字表演以‘智能工厂’作为核心引擎,将传统表演要素(演员、舞美、灯光、服装等)数字化,将传统生产流程(创意、编排、呈现、运营等)智能化。它将打破镜框式舞台三维空间的限制,打破戏剧单一时间、单一空间、单一人物的设置,通过多重复杂的人物故事、人物情感,人物环境给予观众最大的情感共鸣。”沈晨表示,科技创新为文艺工作者提供了更为多样的思考路径,创作手段也不断丰富,从而在艺术创新上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AI艺术创作与传统绘画对比的艺术创作行为,或许可以成为进行深度文化思考与知识探索的一个途径。”舒勇认为,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得发展的能量,将其巧妙地应用于AI创作之中,实现两种创作方式的有机融合,从而创造出富有深度、气象万千的作品。他表示,未来将继续在人工智能与传统艺术之间寻找平衡与互补的方式,探索更加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为艺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尝试在DeepSeek上输入某位作家的某部作品,要求从某一角度撰写一篇评论文章,结果它所提交的相关评论相当准确。”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主席李骏虎分析道,这在于它能够快速运行拥有巨大能量的算力,通过汇总、梳理之前所有评论家、媒体等对这位作家的相关资料等,比较综合、相对全面地分析作品,人力在短时间内难以达到。

在李骏虎看来,“人工智能对文学创作、传播等不同层面产生影响并带来便利,比如借助AI翻译加速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网络文学与世界市场的衔接等。不过,文学创作要求深入挖掘生活的细节,追求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创作者的主观情感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这些是人工智能目前所无法替代的。”

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文艺和科技相伴相生,科技赋予文化事业与时代同频共振的魅力。如何促进人工智能与文艺创作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激发着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需要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变革,正是我们电影人要敞开怀抱迎接的新动能,也是应当勇敢面对的大机遇、大挑战。”在王平久看来,人工智能的创造力持续增强,电影人对于艺术创作和产业发展的思维、手段、技能均需不断学习更新;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可以高效地汇聚、调取人类各领域的知识、数据,电影的跨域融合、跨媒介制作、高互动性传播,将在未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们应该扎实推进人工智能在电影产业各环节的应用,同时大力培养能够驾驭人工智能的人才梯队,让算法的力量与艺术创作的灵感精准、恰切地结合,不断拓展中国电影创造力的边界。”王平久说。

“人工智能的出现,有可能会化作一种积极的推动力,比如文学创作领域,正向‘倒逼’作家们对所创作文学作品的艺术性、思想性等提出更高要求,从而推出更多有温度有高度有力度的精品力作。”李骏虎认为,在某种程度上,人工智能能够为作家提供一种创作灵感与创意启发。而文学作品的原创性在于,其所反映的是社会和历史带给人思想灵魂上的感受。

“对于文艺工作者来说,要加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学习和了解,更好地掌握技术,促进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沈晨建议,由艺术、技术、工程等领域人才共同组成复合型攻关团队,探索文化智能生产消费全流程模式。同时,在艺术教育中要结合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在文艺创作中的应用,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

编辑: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