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态>聚焦
《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即将施行
“有生命的文物”有了国家层面法律保障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钟落潭镇古榕树 石建华 摄
近日,《古树名木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公布,该《条例》将于3月15日起正式施行。这是我国首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填补了古树名木保护领域国家层面的法规空白。
《条例》从国家制度层面对古树名木的资源调查公布、日常养护管理、合理利用、文化传承等进行规范,为古树名木保护提供坚实法治保障,对加强古树名木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
古树名木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历史坐标、文化基因
古树名木是重要的物种资源、景观资源和生态资源,它承载着传统文化,记载着历史变迁,被誉为“绿色的国宝”“有生命的文物”。千百年来,古树名木守护着绿水青山的生态本底,见证着中华文明的薪火相传,铭刻着民族发展的时代印记,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历史坐标、文化基因。
首先,古树名木是传统哲学思想的生动诠释。中华民族千百年的树木保护实践,体现了我国“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理念,北京密云“九搂十八杈”传颂着“为一棵树,挪一条路”的故事,广东新会天马村村民世代守护“小鸟天堂”,成为我国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范例。
同时,星散在锦绣大地上、绵延于岁月长河中的古树名木,是中华文明的“绿色编年史”,是我国悠久历史的鲜活见证。如陕西黄帝陵的“黄帝手植柏”见证了华夏大地5000年文明史,山东曲阜孔庙“先师手植桧”见证了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北京潭柘寺“帝王树”古银杏见证了王朝兴衰更迭。他们用年轮铭刻历史的沧桑与厚重,让后人得以触摸历史的脉络,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五千年文明积淀下,中国的古树名木早已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与中华文明休戚相关、命运与共。如松、柏、梅等都被赋予了各自的品格和美好的寓意。“黄山迎客松”展现了开放包容的大国风范,“泰山汉柏凌寒”象征着坚韧不屈的民族气节,“塞罕坝功勋树”彰显出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他们激励着中华儿女在传承与奋进中不断谱写时代华章,让这些源于古树名木的精神内涵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此外,古树名木还是乡愁记忆的心灵坐标。伫立在城市街道或是村口巷陌的古树名木,既是地理坐标,更是记忆纽带,承载着广大游子对故乡的集体记忆。如山西洪洞大槐树书写了“问我祖先何处来”的迁徙史诗,成为全球华人的精神图腾。“榕城”福州三坊七巷里,虬枝如盖的古榕树与马鞍墙相映成辉。他们守护着游子的乡愁,让城市肌理与乡土记忆在年轮里绵延传承。
首个国家层面专门立法呈现三大亮点
正因为如此重要,我国十分重视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此次出台的《条例》是世界上首个国家层面古树名木保护专门立法。目前我国已初步建成了国家古树名木资源数据库,实现落地上图动态管理。出台较为完备的政策法规、技术标准体系,并落实严格的保护管理措施,抢救复壮濒危衰弱古树名木,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织就了系统完善的保护网络。
国家林草局生态司司长张利明在解读《条例》亮点时指出:
一是坚持保护第一。将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长期实践经验上升到法规层面,强化保护第一,突出科学保护、原地保护,全链条、全方位严格保护古树名木及其生长环境,为古树名木健康生长创造了法治条件。构建了政府主导、属地负责、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将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情况纳入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压实保护责任,形成工作合力。对非法采伐、移植、损害古树名木等违法行为,规定了严格的法律责任,全面追究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
二是坚持分级分类。针对不同树龄的古树名木,在全面保护的基础上规定更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注重管养结合。合理衔接城市、乡村古树名木保护等级划分,允许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对城市古树实行提级保护。按照全面但有区别的原则,规定散生古树名木、古树群普查、认定、公布程序等。
三是坚持合理利用。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统筹协调古树名木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将人工培育、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商品林中的树木排除在适用范围之外,充分发挥这些人工商品林的经济效益。对于国家级、省级重点建设项目等选址确实无法避让古树名木,确需移植的,规定了严格的审批程序。在不破坏古树名木资源的前提下允许合理开展生态旅游、科学研究,实现保护与发展良性循环。
今年启动开展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
随着《条例》的出台,国家林草局表示,下一步将不断完善配套政策制度,深入开展古树名木保护工作试点。特别今年将启动开展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强化古树名木智慧管理系统应用,实现“一树一档”精细化管理。加强日常养护,建立分级保护巡查制度,压实各级林长保护主体责任。针对长势濒危、衰弱的古树名木及时开展抢救复壮,持之以恒打击整治违法犯罪行为。探索建立古树名木保险制度,持续加强科普宣传,讲好中国古树名木故事等。
2024年11月,来自我国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的62岁村民黄天明,作为稽东古香榧群的第六代守护人,也是唯一的农民代表,在“气候行动推进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实施”主题边会上,分享了村民与古香榧树和谐共生的故事,引发了广泛共鸣。这是中国古树名木保护与世界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度契合的例证。
国家林草局生态司副司长刘丽莉认为,我国的古树名木保护经验和理念将持续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注入源头活水,在全球范围内引领更多国家和地区重视并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让这份源自古老东方的绿色智慧,成为推动全球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实现可持续发展愿景的重要抓手。
编辑:李律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