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热点背后 政协历史 奇闻轶事 军事历史 口述历史

首页>春秋>政协历史

蒋介石为啥称傅作义是“七路半”?

2025年02月25日 09:02  |  作者:张崇发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微信截图_20250225085019

▲ 绥远军政委员会全体委员就职合影。前排左三董其武,左六傅作义。

1983年5月,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其武给我布置任务,说:“1985年是傅作义将军诞辰90周年,我应当写一篇长长的纪念文章,缅怀我的良师益友,代笔的任务还交给你吧!以突出的篇幅记述傅作义先生的抗日功绩和他与共产党的关系。”

2025年是傅作义将军诞辰130周年,现在将那篇文章的写作过程做些回顾。

“你们看共产党的王若飞,那才是个人才哩!”

为了完成董老交代的任务,我和傅作义的副官郝德振等人先写了一个草稿,然后带上草稿到内蒙古、山西,征求傅先生各位部下的意见,搜集更多的资料,进一步加工修改。

写文章前,董老特意交代:“一定要详细披露不为人知的傅作义保护王若飞同志的经历。”

遵照董老的指示,我们在文章中这样写道:

1931年11月21日,包头市警察局局长马秉仁扣捕了一名共产党要犯,名叫黄静斋。傅得知后,即令将黄解送归绥。在交谈中,傅得知这个黄静斋原来竟是大名鼎鼎的王若飞。他便甘冒风险,对王若飞采取优待措施:一是变相关押;二是每月从自己的薪水中拿出钱来,给王若飞做伙食补助。为了不露马脚,傅告诉王若飞:对外仍用黄静斋之名。后来,何应钦、阎锡山等人都要傅把“黄静斋”解送给他们,由他们处置。傅均回以托辞,保护了王若飞同志。

王若飞同志在押期间,利用一切机会宣传共产党的主张。一次,他要求傅给他几本书看,傅便送给他一套《四书》。王若飞同志在这本书上作了万余言的批注,大讲唯心与唯物两种思想体系斗争的理论。然后,王若飞同志将书退给傅。傅还常派人将王若飞同志接到自己的住处,交谈至深夜。有一天,王若飞同志问傅作义:“你省政府对面影壁墙上写了《礼记》上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篇文字是什么意思?”傅答:“这是我的施政纲领,也就是我的政治设施要达到的目标。”王听后笑着说:“今天,在国民党的统治下,是整个的贪污社会,这不是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光凭你自己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吗?”

1936年国内政治形势发生变化后,傅作义派人将王若飞同志护送到山西太原阎锡山处。不久,“西安事变”发生,王若飞同志即回到延安。

此后,傅将军与王若飞同志交成朋友,对王若飞更加钦佩。他给干部讲话,常说:“你们看共产党的王若飞,那才是个人才哩!”

后来,王若飞同志到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工作,傅将军每去重庆,王若飞同志总是找机会与傅会晤并赠送共产党的书报。

和共产党配合,向共产党学习

关于傅作义与共产党的关系,董老讲得很详细:1937年国共两党建立统一战线,实行第二次合作后,傅作义将军采取了一系列步骤,主动热情地和共产党配合,向共产党学习。在文章中,主要写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首先,傅作义将军利用一切机会,力争与共产党各级领导人接触,探讨抗日救国的道理。1937年,在大同、忻口、太原等地,傅作义和周恩来副主席、彭德怀副总司令等多次交谈过。1938年,傅的北路军总司令部驻在晋西柳林镇,随后移驻临县及河曲。八路军贺龙、关向应同志领导的120师驻岚县,续范亭、南汉宸和武新宇几位同志领导的山西省战地动员委员会也驻在岚县。傅作义及其部属经常与八路军来往。1938年初,程子华、曾三两同志奉毛主席之命,到柳林镇会见傅作义将军商谈抗日问题。续范亭、程子华等同志曾在临县、兴县、五寨、保德等县,动员了3000余名青年,补充到傅的部队。

接受了共产党方面征集的3000新兵后,续范亭、南汉宸同志,在临县与兴县之间的白文镇附近,与傅将军举行了亲切的会谈和聚餐。1938年秋,傅将军曾邀请续范亭和南汉宸到河曲共谈抗日事宜。当时,召开了欢迎大会,双方都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1939年,傅将军率部离开山西到绥西河套一带后,南汉宸、曾三等同志专程赶到河套,与傅将军会谈了3天。

在多次交往中,傅将军学到了共产党人发动群众,民主讨论,集思广益,制定抗日大策的经验。不久,即在所部举行了“抗战建国讨论会”,召集地方乡以上及军队连以上干部参加,每期半个月。会上,各种政治主张不同的人,都畅所欲言,发表不同意见,展开热烈讨论。这个讨论会,后因国民党中统特务苏寿余的破坏,未能坚持下去。但通过讨论,对提高抗日认识,推动以后的抗日工作,起了很大作用。

吸收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到部队

在写作的过程中,董老还给我讲了周北峰(原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受傅作义将军的委派,到延安去谒见毛主席的经过:

1938年的秋天,傅作义将军希望共产党派干部和进步青年到他的部队开展抗日工作。于是,傅将军派他的高级幕僚、山西大学教授周北峰去延安。在延安,毛主席亲切接见了周北峰,不久即派潘纪文(原建工部部长)为中共驻傅部的代表,王一然(原陕西省委党校顾问)等几十名干部、学生,也从延安来到河曲傅作义部。这支共产党的骨干力量到达后,傅将军学习八路军的做法,第一次在团以上设政治部,营以下设政治指导员。各级政治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多由延安来的同志和从西安招来的进步青年担任,有的任师政治部主任,有的任团政治部主任。潘纪文同志担任35军政治部组织科科长,主持开展部队政治工作。

蒋介石得知这些情况后很恼火,不久即派中统特务张彝鼎任八战区副长官部政治部主任。张的使命是清除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严密控制傅作义。这弄得傅将军很难办,经过多次周旋,眼看对延安来的同志无法保护时,只好把已公开身份的同志,设法送回延安或安全地方。

在这篇文章中,董老还让我写了如下的文字:

延安的八路军干部来到后,傅将军对八路军的政治工作制度十分赞赏,委托潘纪文同志根据部队实际,草拟了一个《北路军政治工作守则》(当时,傅作义任北路军总司令)。这个《守则》的基本内容包括:废除打骂士兵的恶习;实行经济公开;建立“奋斗室”,活跃士兵文化生活;帮助劳苦百姓,改善军民关系;实行军政统一,在军事指挥员领导下进行政治工作。

同时,傅将军还亲自参照八路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为部队制定了“十项纪律”,主要内容基本相同。《守则》和“十项纪律”贯彻执行后,过去官兵脱离、军民脱离等旧军队的一套残余作风,逐步有所改变。

“傅作义的部队成了‘七路半’了”

写完上面的史实,我给董老读了读,他听了以后让我把下面的内容也写到了文章里:

为了改革地方行政工作,实行军民抗战,1939年4月,傅将军仿照中共在山西的“战地动员委员会”,在绥远也设立了“动员委员会”。这是一个适应抗日需要,带有绥远省地方战时行政性质的机构。组织为省、县、区、乡四级……傅作义任动委会主任委员,周北峰任副主任委员。讨论重大事件,傅作义亲自参加主持会议。

初期,共产党员潘纪文、王一然等人,分别担任组训、宣传等组的组长;一些延安来的党员、进步青年,分别参加各组工作。傅作义强调,民众组训是动委会的中心工作,经常对群众进行慰问、救济,并帮助群众生产,从而取得了群众信任,激发了广大民众的爱国热情,愿意参军抗战,支援前线。当地群众在动委会的组织下,积极实行“空室清野”,军民配合抗敌,使日军侵犯后套时,受到多方面的抵制和打击。

我遵照董老的指示写这一段的时候,常常为董老所介绍的那些我所不知道的新鲜事而激动不已。我曾多次给董老讲:“傅将军搞的这一套,和共产党八路军没有什么区别啊!”董老说:“那都是傅将军从共产党那里学来的。傅这个人那些年和共产党的关系,就是那么密切。”

董老还说:在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中,由于傅将军和共产党合作抗战,干了国民党其他军队不干、反对干的事,因此引起了蒋介石、阎锡山等人的怀疑和不满。阎锡山说:“傅宜生赤化了。”蒋介石说:“傅作义的部队成了‘七路半’(意思是即将变成八路军)了。”

写完这一段,我完全明白了傅作义将军为什么坚决举行北平起义了。

(本文作者系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其武的私人秘书,现年80岁)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