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统一战线>民族宗教
资兴瑶族乡:废墟中重生的红火“青腰”
今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了《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继续聚焦乡村全面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一环,民族地区的发展直接关系着乡村全面振兴的进度和效益。在此,不妨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两个少数民族乡村的故事。——编者
湖南省资兴市八面山瑶族乡,2024年曾经遭受特大暴雨灾害重创。不久前,当记者再到这片土地上采访,惊喜地看到这个瑶乡已经从废墟中重生,新家园以崭新的面貌迎来新一年。
“快进家坐坐!我现在的房子有102平方米,比以前多出了足足30平方米。”在青腰村安置住宅区,村民欧育平热情地招呼着。尚在正月时节,可以看到大门上极具年味儿的蛇年对联,各处的红福字也彰显着节日的喜庆。
走进他的新家,宽敞明亮的房间、设施齐全的生活用品,无不透露出这家人的幸福和满足。这也正是该村灾后重建的缩影。“没想到党和政府这么快就给我们建起了漂亮、结实的新房子。搬进来的那天,我看着新家,心里头暖洋洋的,比外头晒的太阳还要暖和!”欧育平爽朗地笑着。
欧育平的妻子正在厨房准备午餐,她告诉记者:“我家现在的米、面、油,都是过年前政府发的。我们自己又准备了一些年货,安心过了一个好年。”说话间,她热情地端来美食,给记者分享。
“幸福来之不易,我很感恩。”回想起那场突如其来的洪涝灾害,欧育平依然记忆犹新。去年7月27日,特大暴雨引发的泥石流灾害如猛兽般向青腰村冲来,欧育平的家没能幸免。“虽然灾难无情,但党和政府迅速行动,救援工作队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我们被安全转移到乡政府、学校等临时安置点。”
欧育平告诉记者,工作队的及时赶到,解救了大家。“我们在临时安置点得到很好的照顾,虽然开始也为家园的重建工作担忧,但在帮扶人员的安抚和鼓励下,都增强了信心。”欧育平说。
“面对重重困难,工作队成员克服万难,及时转移了住在危险地区的100多名群众,并在短时间内帮助青腰村14个村民小组恢复了通路、通水、通电和通信。”邓剑峰是资兴市政协驻八面山瑶族乡青腰村灾后重建工作队队长,据他介绍,自2024年8月初工作队进村以来,工作队全身心投入灾后重建工作中抗洪抢险任务完成后,工作队一手抓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一手抓避险搬迁安置工作。
欧育平也说:“我们本以为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可没想到仅仅用了半年多,新的家园便从蓝图变成了现实。”
截至目前,青腰村已经完成了14个地质灾害点的治理,恢复了损毁耕地260多亩,疏浚河道6000多米,修复河堤700多米。第一批97户受灾群众全部得到了妥善安置,住进了安全舒适的房子。
青腰村的重生不仅仅体现在住房上,更体现在产业的恢复和发展上。该村的特色产品——青市糍粑,在灾后不久就重新“火”起来。
走进青腰村生产青市糍粑的大户何忠美的糍粑商店,眼前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糍粑整齐堆叠,引人垂涎。何忠美热情地介绍道:“红色的是红薯口味的,白色的是传统口味,全都是纯手工制作,原料简单纯净,只有糯米、红薯、豇豆、糖和盐。而且,我们的糍粑制作工艺与众不同,尝一尝,就能感受到那份独特的风味!”她边说边递上糍粑,邀请大家一同品尝。
在青腰村,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制作青市糍粑,但最初形成规模的只有三四家。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青腰村党支部书记黄红华想到,将青市糍粑这一传统美食打造成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产业品牌,一定能带动村民增收。“未来,我们还计划和帮扶工作队一起,规划成立一个富有当地特色的糍粑博物馆。同时还可以通过短视频的方式,将关于青腰的美食文化传播出去,让外界更多人知晓并了解这份乡村风味,使青市糍粑成为青腰村的一张名片,吸引更多人来品尝,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添色增彩。”黄红华充满信心地说。
采访结束时,何忠美的糍粑商店里依然人头攒动。她告诉记者,如今店里每天能制作2000多个糍粑,逢赶集日或节假日,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还会适量增加产量。
“新的一年,我们对瑶乡的发展充满期待、干劲十足。”邓剑峰说,下阶段他们将进一步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和第二批避险搬迁安置工作,确保群众搬得顺心、住得安心、过得开心。
“我坚信,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青腰村将再现美丽容颜,瑶乡家园的明天将更加美好、更加充满希望。”黄红华说,今年的青腰村,村民们的生活一定会越过越红火。
(本报融媒体记者 陈姝延 通讯员 陈联伟)
编辑:张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