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春秋>热点背后
陈敬贤: 昆仲齐心 倾资兴学
位于厦门大学思明校区内的敬贤亭
在厦门大学思明校区内,矗立着一座古朴的亭子——“敬贤亭”。亭联曰:“敬贤敬业古今事,崇善崇德前后师。”敬贤亭是对爱国侨领陈嘉庚(第一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胞弟陈敬贤的纪念。
陈敬贤是陈嘉庚创业兴业、倾资兴学的忠诚支持者和最得力的助手,他13岁时随陈嘉庚远涉南洋,奔赴新加坡投靠父亲陈杞柏,并刻苦读书。陈敬贤16岁时,父亲破产,他不得不辍学,跟随胞兄陈嘉庚学习经商,管理谦益米店财务和新利川菠萝罐头厂业务;两年后出任谦益公司经理。之后,他追随胞兄加入同盟会,在南洋宣传孙中山先生反对帝制、创建共和的革命主张,并为孙中山的革命事业捐筹巨资。辛亥革命后,兄弟二人又为福建省政府筹款10余万元。
陈嘉庚办学和经营实业同时并进,兄弟二人经常分居两地交替工作。1912年,陈嘉庚回国筹办集美小学期间,陈敬贤经营在新加坡一切商务,进而担任陈嘉庚公司经理,创设橡胶熟品制造厂,树胶厂面积增加到5.5万平方米,奠定树胶制造厂成品加工发展基础,并协助胞兄在国内外设立诸多分支机构。1920年前后,经济不景气,却逆流而上,陈敬贤却让公司在1919至1921年间获利280余万元,充分显示了他的经营能力。
随着企业发展,陈嘉庚想以陈敬贤名义存款10万余元,陈敬贤当即婉言谢绝,而是决定倾其全部资产,献给教育事业。陈敬贤后来自述说:“我同家兄侨寓南洋数十年,眼见欧美各国的强盛与富裕,我们国家则衰弱贫穷,到处受人欺侮。要想弥补这种缺陷,我想非普及教育与振兴实业不为功。但是,振兴实业又要有振兴实业的人才,从根本上来说,兴教育实业是根本上的根本了。所以,当时我们兄弟二人就毅然决然地来创办本校。”
1916年10月,陈嘉庚“商遣舍弟回梓”,筹办集美师范学校和集美中学。陈敬贤全力以赴,筹划并督建校舍。至1919年2月,先后增办集美女子小学、集美师范、集美中学和集美幼稚园。1921年4月,陈敬贤与陈嘉庚共同捐资创办厦门大学。时任校董有陈嘉庚、陈敬贤、林文庆三人,陈嘉庚被尊称为“校主”,林文庆任校长,陈敬贤被尊称为“二校主”。他对厦门大学的创办与建设,贡献不可磨灭。1925年,陈敬贤支持陈嘉庚创办集美农林学校,以富民强国为目标,进行实地勘察和选址,购置土地,筹建校舍等,该校于1926年春季开学。
陈敬贤重视德育,除与陈嘉庚共定集美学校“诚毅”校训外,又特别指出:“教育有智育而无德育,如人身之有肉体而无灵魂”。
因自幼体弱多病、加之过度操劳,1936年,年仅47岁的陈敬贤英年早逝。其逝世后,各界悲恸,追悼会收到挽幛题词等667件。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邵力子送来了“国尔忘家,公尔忘私”的墨迹,高度赞扬了陈敬贤的一生。(本报记者 照宁)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