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第二时间
第二时间丨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农业新质生产力意味着什么?
百事农为先,强国先强农。
2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三农”工作发布的第13个中央一号文件,其中首次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概念,引发广泛关注。
何为农业新质生产力?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农业新质生产力释放了什么信号?如何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为此,记者采访了多位政协委员。
农业新质生产力要体现“三高”
对于如何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明确路径——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促进先进生产要素的集聚,并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如何理解“农业新质生产力”这个概念?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委书记张合成进行了深入解读。他认为,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要体现“三高”特征:一要有高科技特征,以创新为第一动力,以重大科技创新为引领,按照我国的国情农情建立完整有效的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业推广三大体系,汇聚科教兴农的强大合力,形成高科技的生产力。二要有高效能特征。突出创新活跃、技术密集、价值高端等表现,培育壮大种、肥、药、饲、疫等生物生产,农机、表型、监测、传感器等智慧装备,生态产业化与废弃物资源化为主体的绿色低碳产业。三要有高质量特征。表现为高品质、高性能、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高环保性的产品和服务。以土地改良、垂直空间、戈壁农业、海洋牧场等要素资源拓展,提升改造种植、畜牧、水产、林业,解决小农户、小田块、小农资、小企业适应性问题,以新供给与新需求高水平动态平衡为落脚点,形成高质量的生产力。
过去,人们一提新质生产力,更多地集中在制造业、医疗健康、教育、人工智能等领域,对于发展农业高科技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则让人们将目光聚焦科技兴农。”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联通集团云南省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张云勇表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展现了党中央对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型的坚定决心。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需要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有力驱动;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需要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引领。
“另一方面,展现了党中央对于我国从农业大国到农业强国转型的科学思考。”张云勇表示,一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丰富。现代农业、信息通信、高端制造等科学方法的运用可以全面推动农业产业突破资源瓶颈、技术瓶颈、效率瓶颈。二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要素多样。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数据等传统与现代的生产要素相互融合,有助推动各类农业应用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定制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三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因地制宜。不同地区根据自身资源禀赋、气候条件、市场需求、技术水平探索差异化路径,从而更好地释放各地农业的内生发展动力,重构或补强产业链条,构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创新生态。
确保粮食稳产丰产需要向科技找答案
农稳社稷,粮安天下。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把“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安全稳定供给”摆在了国家安全的首位,明确提出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中心首席研究专家李云才表示。
如何确保粮食持续稳产丰产?李云才认为,首先是从单一追求产量的桎梏中走出来,向更加突出质量的方向转变,将产量结果导向的单维生产方式,向全环节生产过程的量质安全转变。二是从生物链“顶端”需求的单向思维中走出来,向促进生物链环共荣共生的大食物观转变,从“化学农业”“白色农业”的阶段性短期性红利中走出来,向系统发展增益的生态经济综合效益理念转变。“实现上述转变,都要向科技要答案。”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于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提出的九个方面,首要就是“单产提升”。“实现这个目标,需要通过生物育种、无人机、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等前沿科技,重构农业生产模式,提升效率与竞争力,特别是要加快突破种业、农机等‘卡脖子’技术,让科技兴农更有底气。”李云才表示。
此外,李云才还表示,加速低碳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的发展,使广大城乡居民享受到农业创新发展红利和生活健康红利都离不开农业高科技。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扶持畜牧业稳定发展,并对肉牛等方面产业提出更多针对性措施。全国政协委员、延边畜牧开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吕爱辉表示,文件释放出了国家对畜牧业发展高度重视的强烈信号,对延边黄牛产业而言,这是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必将加速推动产业链各环节的优化升级。
“畜牧业发展不仅关乎民生,也是经济稳定的重要支柱。”吕爱辉表示,推动畜牧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发展,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率和产品质量,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依靠科技。举例说,比如在推动延边黄牛产业发展上,从育种到销售全产业链打造上都离不开科技元素——在育种环节,持续加大科研投入,与科研院校合作,进一步提升延边黄牛的品种优势,培育出更优质、生长性能更突出的延边黄牛,切实增强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
智慧农业赋予传统农业无限可能
巡回机器人全天候智能守护猪群的日常生活,智能温室大棚内幼苗的培育实现了全自动化,贵州深山中的农户借助5G^n智慧云农平台高效养鸡……在人们认为最传统的农业领域,因与高科技深度融合而焕发出勃勃生机。
“因地制宜地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低空技术等智慧农业方式,为新时代农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李云才表示。
以无人机为例,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植保无人机保有量达25.1万架,居全球首位,作业面积更是高达26.7亿亩次,同比增长近25%。
“智慧化工具为释放农业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无限可能,已成为驱动乡村振兴和保障粮食安全的新引擎。”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静表示,众多研究机构、企业已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深度融入农业生产实践,田间地头频繁出现无人机、机器人、收割机等各式各样的“数字新农人”,成为了农民和农业生产者的得力助手。
在谈到智慧农业的具体实践时,张云勇以云南联通智慧云农平台为例,介绍了该平台在咖啡豆、普洱茶、牛油果、野生菌、乌骨鸡和鲜切花等农产品生产中的应用。他表示,这些智慧农业项目不仅提升了农产品的品质,还让农民朋友享受到了数字消费的红利,实现了从种植、养殖到管理和销售的全面优化,将小生意做成了大买卖。
如何用数字技术推动乡村振兴?张云勇建议,持续升级数字农业新基建,打造空天地一体的通信基础设施、智能专业的智算基础设施、便捷高效的乡村治理平台、功能齐全的农业生产平台、灵活多样的农业市场平台,运用新基建、新平台关联农业生产全要素、覆盖“三农”活动全过程;运用数字技术攻坚农业技术产业化,推动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构建乡村振兴的新生态,融合各类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创新应用,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加强农产品安全检测、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同样离不开高科技。王静回忆说,过去,在进行产品安全监测时,需要将样品采集后送至实验室进行检测,结果往往要几天甚至两周才能出炉。对于生鲜农产品而言,这种监管方式显然滞后。“如今,借助大数据算法、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并结合手机判读,我们的科研团队已经成功研发出了智能AI监管手段,将监管前置到田间地头,极大地提升了农产品安全保障效率和水平。”
“智慧农业和‘无人化’农场正逐步从美好愿景变为现实,在农业生产和科研的最前沿熠熠生辉。”王静说。(本报融媒体记者 李木元 谢阿愁 刘乙潼)
编辑: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