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画界杂志>2025年第一期
没骨寄情——我的中国画创作
在如今这样一个喧嚣且快节奏的时代,平静显然是奢侈的。当我一拿起毛笔,面对宣纸的时候,绘画便令我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寻得一方净土,自由表达情感——这是我从事绘画的意义所在。
草原牧女(国画)210×180cm 2023年 /苏国强
我的没骨画创作源于2013年在主编《中国历代经典绘画解析》丛书时,当编辑清代画家恽寿平和金农的作品时,我深受启发。我以恽寿平的没骨法写生了一批荷花,特别有感觉。在写生中,对于自己的想法和情感的表达非常流畅,这对我是一种非常美妙的创作体验。我以这种方法又拓展了一些题材,坚持画了两年。2014年,我又将没骨画法应用到没骨人物画的写生中,去山西丁村画了一批作品。我似乎找到了一种全新的创作状态,虽然创作语言还很稚嫩,但情感表达却更加真实通畅。此刻,我意识到这种绘画语言尤为珍贵,需要深入挖掘。一直以来,在我的艺术道路中,我试图用一种绘画语言打通中国人物、山水、花鸟画之间的关系,如今在没骨画艺术创作中,我找到了这种创作状态。
马(国画)200×200cm 2023年 /苏国强
在中国绘画史中,历代绘画大家的艺术素养都很全面,人物、山水、花鸟、书法兼善。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现代画家、教育家潘天寿先生提出分科教学,以一门为主,进行深度研究,同时主张画家要有全面的艺术素养。我的导师、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吴山明先生也认同这种主张,认为画家在深度挖掘一个艺术方向的同时,也应该不断拓宽自己的艺术之路。
在线外卖员(国画)175×190cm 2024年 /苏国强
一个艺术家能力的高低,取决于其在艺术创作中是否具备不断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其解决问题的水平,决定了艺术家创作的水平。起初,对我来说,没骨画的创作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需要摸着石头过河。特别是没骨人物画,在整个中国绘画史中,少有画家涉及,没有经典作品可参照。由于没骨画法的特殊性,对于水分的把控要求极高,即使是几米的大型没骨人物画创作,都必须一次性完成,中途没有修改的可能性。这对于画家画面的造型能力、笔墨语言、设色能力以及整体把控能力,都是一种挑战。所以,在设色之前,每一幅创作画稿,都必须经过实地考察、搜集素材,经过数月的反复修改。在画正稿之前,每一个细节都需要提前考量,要做到一旦开始画正稿,就要胸中有数、笔笔肯定。当然,创作中,会经常出现败笔,一旦遇到问题,那就只能重画,一遍遍从头再来。
阳光下的老人(国画)100×200cm 2024年 /苏国强
关于没骨画艺术语言,吴山明先生曾经说过,作为一个当代艺术家,能在艺术的某一点上进行深度探索,并取得一点突破,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吴先生在宿墨法上的苦心挖潜,对中国人物画艺术语言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这启发了我能否在没骨画艺术语言,特别是没骨人物画的艺术语言中开辟一块新天地呢?我认为这一点艺术探索是非常有意义的。
墙(国画)136×190cm 2023年 /苏国强
奔 腾(国画)210×180cm 2023年 /苏国强
中国画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对中国传统经典绘画有深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时代,深入生活,并根据自身的情感,以一种艺术语言的方式,解读社会,述说情感。所以,如何继承传统、师法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画艺术创作中的永恒话题,每位艺术家也都有自己的解读方式。如何在以后的艺术与生活中沉淀、过滤自己,特别是在大型没骨人物画创作中,创作出具有高度与深度的艺术精品,是我未来几年要集中精力攻克的难题。同时,在没骨画艺术创作过程中,结合学校教学工作,培养出更多优秀绘画人才,并系统整理没骨画理论,也将是我未来几年重点研究的计划与方向。
苏国强
1978年生于湖南省冷水江市。
2001至2005年,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人物专业。
2016至2019年,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获博士学位,师从吴山明先生。现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讲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多次参加由中国美协等艺术机构举办的各类展览,2024年,在中国国家画院举办“没骨寄情—苏国强中国画作品展”。
出版《师古与师造化·恽寿平没骨花鸟画研究》《中国历代绘画品类理法研究》《中国画理论研究》《中国历代经典绘画粹编·清代恽寿平》《苏国强没骨画艺术》《历代经典绘画解析》《宣纸材料与新媒介视觉艺术研究》《苏国强水墨艺术》等专著。
主编、策划《中国绘画史图鉴》《中国艺术研究院教育成果作品集》《中国艺术研究院教育成果论文集》《国宝档案》《中国历代经典绘画粹编》等大型图书。
在《光明日报》《美术》等报刊发表论文数十篇。
责任编辑:杨文军
编辑:画界 邢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