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港澳传真 委员声音 交流交往 港澳人物 图说港澳

首页>港澳>资讯

更好发挥“一国两制”制度优势 更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全国政协“科普万里行”活动走进香港、澳门调研侧记

2025年03月03日 07:57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就科技创新提出一系列新论断、新要求,对建设科技强国进行全局谋划和系统部署,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如影随形、相得益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两翼理论”深刻阐释了科技创新、科学普及与实现创新发展的辩证关系。

2月17日至21日,全国政协“科普万里行”活动首次走进香港、澳门。此次活动与调研充分结合:一方面,3位全国政协委员分别走进10所学校开展科普讲座;另一方面,由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王志刚率队,委员们深入港澳地区的科创园、高校、科学馆等地,详细了解当地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产业协同发展的情况。

5天时间里,委员们深刻感受到,在科技创新的征程上,香港和澳门得益于“一国两制”的优势,正抢抓机遇、锐意改革、担当作为,开启一场意义非凡的蝶变。

香港:紧抓机遇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

早春时节的深圳河被阳光蒙上一层淡淡的暖色,好似一条灵动的绸带将深圳与香港紧紧相连,串起两岸截然不同却又和谐共生的风景。

2月18日下午,当委员们来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香港园区(以下简称“河套香港园区”)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正在忙碌作业的大型设施、来来往往的建筑工人。

河套香港园区位于香港北部河套地区,与深圳河一水相连,占地约87公顷。2017年1月,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深圳市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开发河套合作区。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一个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合作平台。如今,河套合作区内高端科研资源不断聚集,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创新成果逐渐显现,已成为大湾区促进科技创新合作和创新要素高效便捷流动的重要平台。

按照规划,河套香港园区有4个发展方向,即打造世界级产学研平台、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中试转化基地、营造全球创科资源汇聚点、开辟制度与政策创新的试验田。“我们深切感受到国家对河套合作区发展的高度重视。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河套香港园区将享有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园区负责人向委员们介绍了整体规划和进展:“目前,园区第一期三栋大楼正在收尾阶段。其中,第一批次已落成人才公寓。我们正在以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加快推动园区第二期建设进度。”

深港融合是历史赋予深圳和香港两座城市的独特使命。委员们认为,推进河套合作区建设是香港将自身科技创新、金融开放等优势,与深圳、珠海等地的完备产业链深度衔接的有利契机。借助这一重要平台,香港的科研成果能够迅速对接珠三角的产业资源,实现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快速转化。这将大力推动深港两地的科技产业协同发展,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体科技创新水平。

如果说,河套香港园区是“正在成长”,那么,香港科技园、数码港等科创平台则“愈加成熟”。

委员们在实地调研中了解到,香港科技园于2001年5月正式运作,园区共有20多栋大楼,吸引了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家科技公司、近30所国际科研机构与香港本地大学合作的研发实验室入驻,目前科技园正在分阶段扩建增加研发空间;香港数码港始建于1999年,旨在配合香港高科技发展,满足本地企业对资讯科技的需求,为初创企业提供办公场地、创业孵化、培训等服务,目前已引入超过300亿港元的投资,培育出7家独角兽企业,第五期工程已动工建设,预计2025年竣工。

“香港的科技力量是国家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志刚表示,在担任科技部部长期间,他见证了《内地与香港创新科技合作联合行动计划》等重要文件的签署过程,对香港科技发展的态势有着深刻的理解。“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系统部署,强调要发挥‘一国两制’制度优势,香港发展面临新的历史机遇。香港有背靠祖国、面向世界的优势,要加强顶层设计与决策执行,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发展要求,将自身的发展规划融入国家发展全局和粤港澳大湾区整体建设中。”王志刚说。

澳门:发挥所长 让高科技成为新名片

2月20日下午,委员们抵达澳门继续调研,第一站来到了濠江之畔的澳门大学。

澳门大学的前身是始建于1981年3月的私立东亚大学,1991年被政府收购转为公立大学,它是澳门第一所现代大学,开创了澳门高等教育的先河。时光轮转,当委员们步入澳门大学校园时,如同走进一部厚重的史书。校训“仁义礼知信”彰显了这所学校的莘莘学子在人文修养、学术追求、社会担当等多方面的卓越品质。

“澳门大学的发展定位非常明确——坚持‘立足澳门,共建湾区,融入国家,走向世界’。”校长宋永华介绍:“在多元文化的国际化环境下,澳门大学80%的教师队伍来自澳门地区之外,25%以上是非华裔,构建了一支高水平、多元化、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学校采用的管理、教育理念都是对标国际,而国际化最核心、最实质性的要素是要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年轻人的成长,还要有利于进行共性的科学探索和创新,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委员们了解到,2014年,澳大将校区迁至比原校区大20倍的横琴,对标国家战略、澳门产业多元发展需求,新校区开拓了人工智能计算机、微电子、金融科技、公共卫生、药物学、法律等前沿课程,在学科发展上更加完善。迁校十年后,澳大再次迎来发展机遇,在2024年12月9日举行了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校区奠基仪式,成为首所延伸到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开展教学与实验的澳门高校。

与澳门大学不同,澳门科技大学是澳门回归祖国后成立的一所年轻大学,紧贴澳门和国家发展所需,注重发展特色与优势研究领域,已成为目前澳门学生规模最大的一所综合性大学。

2月21日上午,委员们来到澳门科技大学,走进校史成就展览馆了解学校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情况,参观了中医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说到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澳科大的师生至今还记得令人激动的一件大事。

2023年5月21日,“澳门科学一号”卫星在酒泉成功发射。参与卫星研制的澳科大18名师生代表给习近平主席写信,汇报喜讯和感受。两天后,他们就收到了回信。这不仅让学校师生备受鼓舞,同时也引起澳门各界的热烈反响。

时隔一年多,也就是2024年12月19日,习近平主席来到澳科大,走进澳科卫星科学与应用数据中心,同在场的研究人员和学生代表亲切交流。“这是澳门同内地在高科技领域深化合作的成功范例,展现了澳门科技界卓越的创新创造能力……”习近平主席言语间,满是对澳门科技进步、助力科技强国建设的肯定和期许。

可以说,“澳科一号”作为首颗内地与澳门合作研制的空间科学卫星,是澳门在科研领域从0到1的突破。

互动交流中,很多澳门高校的老师都表达了这样一个感触:“希望打破外界对澳门的固有印象,让高科技成为澳门的新名片。”

受历史因素和地理位置影响,澳门在回归祖国前一直是以博彩业为支柱产业,这种相对单一的产业结构给澳门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澳门回归祖国25年来,始终坚定不移地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在中央政府和祖国内地的大力支持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国际影响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随着《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的出台实施,“澳门﹢横琴”正在成为丰富“一国两制”实践的新示范、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高地、实现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平台。

“对澳门来说,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着力推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王志刚表示:“澳门不仅要结合自身优势和资源禀赋,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产业,还要具有顶层视野,积极主动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整合优质资源,深化协同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让科技创新的引擎释放更大能量

调研期间,委员们同部分在港、在澳全国政协委员,港区省级政协委员联谊会、澳区省级政协委员联谊会展开座谈交流。

大家的共识是,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下,香港、澳门正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一国两制”实践不断丰富,充满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正在加速形成。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5年多来,在粤港澳三地携手同心的共同努力下,大湾区经济总量从超10万亿元上升至超14万亿元,以不到全国0.6%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1/9的经济总量。

展望未来,围绕香港、澳门如何更好发挥“一国两制”制度优势、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等话题,大家结合本职工作、专业所长积极建言献策、深入交流——

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驻会副主任曹军认为,香港、澳门与广州、深圳等大湾区内地城市在科技创新资源上各有千秋、互补性强。因此,要更加注重区域协同创新,通过顶层设计促进港澳与内地城市的深度融合。

人才是科技创新绕不开的话题。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浸会大学校长卫炳江说:“香港高校要加强与内地高校合作,继续深化与内地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提升国家高等教育整体水平。”

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邓清河在调研中关注到,住房问题影响内地人来港就业,对此,他建议,一方面要参考“沪港通”“债券通”等成熟机制,建立购房资金通闭环管理体系,另一方面,香港与内地住建部门要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实现房产联网备案,对符合人才引进计划者,提供印花税减免等优惠。

“香港的环境和体制必须更加开放包容,形成由本地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和内地高校、国际高校这样一个多元背景、不同层次、多个面向的高等教育体系。要引导更多香港高校配合国家战略进行建设,繁荣香港高等教育的同时发展爱国爱港力量。”港区省级政协委员联谊会会长、广东省政协常委霍启山在发言中说。

……

从香港离开前往澳门时,车子穿过港珠澳大桥,委员们纷纷拿出手机拍照。这座大桥,不仅是大国工匠智慧的凝结,更是区域融合发展的生动象征。

王志刚说:“希望香港与澳门都能紧紧抓住当下的黄金机遇,深度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精准对接大湾区需求。要先形成‘1﹢1﹢1=1’,即粤港澳三地统一思想共同进行科创顶层设计,协同发展成为一个整体,然后才是‘1﹢1﹢1>3’发挥出创新驱动发展的倍增效应。通过深化合作、优势互补,让科技创新的引擎在粤港澳三地的合力驱动下,释放出更为磅礴的能量。”

此次“科普万里行”活动虽然结束了,但粤港澳大湾区的故事还在继续。委员们相信,有伟大祖国的坚定支持,有“一国两制”方针的坚实保障,香港和澳门将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书写精彩篇章,为国家的科技进步添砖加瓦。

(本报记者 刘彤)

编辑:张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