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双碳中国 能源担当>高端访谈
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会长李其林:2025年环境产业该如何开好局、起好步?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张丽敏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环境产业该如何开好局、起好步?2月28日,在“2025环境企业家媒体见面会”上,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会长、清新环境总裁李其林表示,在新阶段新目标的引领下,在碳中和进程加速、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背景下,环境产业正从规模扩张迈向质量增效,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防控+循环经济”的系统布局。
“要实现2030年节能环保产业15万亿元的目标,意味着未来六年节能环保产业年均复合增长率将在7.0%—8.0%之间。面对新的产业形势,寻找市场新增量是推动环境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李其林说。
对于如何达成目标,李其林认为,行业须以技术破壁、模式重构、生态共建为核心,在变局中开新局。
第一,以智慧与低碳双轮驱动实现技术破壁。
他提出,当前,环保技术正加速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一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破重大绿色低碳技术,加快工程化和产业化应用;另一方面,要以推广应用为目标,推动重点行业装备升级,引导企业、园区实施绿色低碳改造。
“未来,产业将围绕减污降碳增汇、多污染物协同减排、固体废物综合治理、新污染物治理、应对气候变化、数智化环境监测与治理等领域,推进工业、能源、交通、城乡建设、农业、水利等重点领域的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同时,畅通产融合作机制,利用绿色金融等工具,解决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技术改造融资难题。”李其林建议。
第二,从工程交付转变为长效运营完成模式重构。李其林表示,随着生态环境项目逐步进入运营期,客户需求要从“工程交付”,转向长效精细化运营,包括运行维护、在线监测、智能化改造等服务。
第三,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达成生态共建。
李其林指出,企业是市场经济行为主体、科技创新活动主体,也是推动产业集群转型发展的微观主体。只有加大企业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主导权,重视以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让企业在产学研中发挥更大作用,才能真正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
“去年,环境商会联合50家头部企业发起‘环境产业链伙伴计划’,凝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充分挖掘并发挥自身在技术、产品和业务模式等方面的差异化优势,培育壮大‘链主’企业,推动形成‘龙头企业+中坚力量+配套企业’的协同联动、竞合共生的生态格局。着力打造具有带动能力和协同效应的现代化环境产业链,强链、固链、延链,促进产业协同发展。”他说。
编辑:朱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