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在寒冬的中国北部小城漠河,品尝着一天前才从浙江舟山捕获的梭子蟹;当你周末清晨下单了一本心心念念的小说,午饭时就已经闻到了久违的书香;当你无论身在何方,都能很快收到家乡特产,体味那份温情……
当你手指轻轻一动,你可能没有意识到,一张庞大的数据、物流网络正为你徐徐展开:浙江义乌国际商贸城数字化仓库里,货物机器人正以每秒3次的频率向中央系统传输运行数据;跨越亚欧大陆的中欧班列集装箱内,温湿度传感器每15秒向云端同步货物状态;京东亚洲一号智能物流园区的数字大屏上,每分钟刷新着超过200万条包裹流转信息。
这些实时跳动的物流信息,就如中国经济大文章的题眼,蕴藏着解读21世纪中国经济体系不断成长壮大的密码。
2024年,我国快递业务量达到1750.8亿件、快递业务收入超过1.4万亿元、全社会物流总额超过360万亿元,邮政快递业支撑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超13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6.6%,成为促进消费的重要动力。通过这些数据,中国经济的活力尽显无遗。
改革开放初期,“要想富先修路”是全国上下的共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当下,全国公路总里程超过543万公里、铁路营业总里程突破16万公里、城市轨道运营里程超过1万公里、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超过12万公里,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依然如火如荼向前进,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网络愈发绵密。这些数据,令中国经济的潜力无可置疑。
即便在经济学者的眼中,物流数据的价值也在上升。他们被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物流业景气指数(LPI)所吸引,因其对设备利用率、仓储周转率等12个维度的数据抓取,较PMI(采购经理人指数)提前1.5个月显现经济趋势性变化而欣喜不已。
在全球经济版图中,中国物流业飓风正在掀起新一轮产业变革。当德国杜伊斯堡港无人卡车将货物数据写入区块链,当云南磨憨口岸跨境物流数字平台自动生成电子清关文件,我们正在见证物流数据从辅助工具向生产要素裂变。这个每天产生2.5EB物流数据的时代,每个包裹、每辆货车的位移轨迹都构成了全球经济的神经单元。而来自中国的要素基因,正在赋予全球经济体新的可能性。
未来,正在书写。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同时,会议作出“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制定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加强监管,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实施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专项行动”等一系列部署。
这些部署的最终成效,在物流数据上都会有所体现。
这些部署的效果,当然不仅限于物流。
它的背后,是正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的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新前景。
(本报记者 杨朝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