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对外开放是逐步扩大和深化的历史进程”

2025年03月06日 08:21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首先为你的中文点赞,我想这也是中国改革开放成果的一个缩影。”

3日下午举行的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一名来自巴西的记者在提问中国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继续推动经济全球化内容时用了中文,赢得新闻发言人刘结一的点赞。这一瞬间,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同球共济”“和合共生”的神奇力量。

“高大上”的国家政策也好、“老树发新芽”的传统文化也好,最终都将飞入寻常百姓家,与人产生化学作用,令人们的生活更加多元、多姿多彩,让世界这个百花园更加生机盎然。

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正是中国共产党人执政理念和奋斗目标所在。这在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里那句“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中又一次得到了印证。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79年至2023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8.9%,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的平均增速,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24.8%;2024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43.8万亿元,连续8年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2024年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要知道,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服务贸易几乎为零。

40余年来,从改革开放到深化改革、高水平对外开放,不仅是措辞上的递进关系,更传达出钢铁一般的意志和决心。在我们的采访对象中,有政策制定的参与者、执行的推动者,有受益者,谈及这个话题,他们有感而发,因为理论和实践在他们身上高度辩证统一。

从摸着石头过河到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我们取得了耀眼的成绩。然而,阻碍对外开放的因素也仍然存在。“开放不仅是破除障碍,更要让所有人感受到实实在在的红利。”在采访中,记者对陈四清委员的这句话印象深刻。

事实上,无论是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营造一流营商环境,还是支持中资企业“走出去”,简单讲都离不开两条:一是用“增量改革”减少阻力,先在新领域“撕开口子”;二是将“政府端菜”变为“企业点菜”,建立“改革需求直通车”,把企业最关注、最急切的堵点列入改革清单。

“最多跑一次”、“一枚印章管审批”、杜绝“奇葩证明”……在这样一个个切实的改革措施中,百姓满意度更高了,企业信心振奋了,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被激发了。

如今,这部伟大的史诗在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我们要有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历史自觉。”正如张来明委员对记者所说的,“对外开放本身也是一个逐步扩大和深化的历史进程,不会一劳永逸,只会不进则退。”这句话里,有乾坤,有春秋。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享受着开放带来的红利,一代又一代人征途漫漫,奋发砥砺。(本报记者 司晋丽)

编辑: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