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委员说话
中国经济航船必将行稳致远
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国内外形势的判断上来,统一到党中央对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直面问题、坚定信心,守正创新、先立后破、干字当头
中国经济涌动春的气息。
过去一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沉着应变、综合施策,攻坚克难、砥砺奋进,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我国经济体量跃上130万亿元新台阶,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迈过1000万辆大关,全球创新力排名升至第11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5.1%,城镇新增就业1256万人……事实证明,只要14亿多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信心、团结一心,努力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中国式现代化航船就一定能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与挑战,尤其是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国内需求不足等问题。但是我们要识大局、明大势,要看到有利条件多于不利因素,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高质量发展的大势没有变,发展的“时”与“势”依然占优。这些支撑条件和有利因素包括我国的制度优势、国内超大市场规模、产业链的完整性以及人力资源从数量到质量的提升等。一言以蔽之:“稳”的基础更加坚实,“进”的动能明显增强。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国内外形势的判断上来,统一到党中央对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直面问题、坚定信心,守正创新、先立后破、干字当头,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激发“踏平坎坷成大道”的斗志,坚定“长风破浪会有时”的信心,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个硬道理。
化解外部环境不利影响和经济运行困难,主动识变积极应变,需要宏观政策更加积极有为。面对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性因素,需要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形成更强有力的政策支撑。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对稳定宏观经济具有重要影响。“更加积极”代表财政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意味着靠前发力、持续用力、更加给力,有利于进一步稳定预期、激发活力。财政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国债、财政支出、税收等,重点是在政策力度上提高财政赤字率、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加大财政支出强度,确保对经济增长形成强有力拉动。在政策着力点上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扩大专项债券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同时,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在零基预算改革、部分品目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等方面争取新突破,增加地方自主财力。
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充分激发活力,需要宏观政策更加积极有为。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才能确保各项政策同向发力、形成合力、精准有力,提升宏观政策的有效性,给经营主体释放清晰信号。一方面,要统筹政策制定和执行全过程,加强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宏观政策和微观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性政策等都要加强协调配合,把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性政策都纳入一致性评估,建立政策文件评估机制,重点对政策文件是否符合中央精神、是否会对经济产生收缩性抑制性影响、是否会对社会预期产生不利影响等进行评估。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贸易、环保、监管等政策和改革开放举措的协调配合,防止不同政策相互掣肘,消除“中梗阻”,提高政策整体效能,打出有力高效的政策“组合拳”。另一方面,必须统筹好当前和长远,既着力解决短期问题,又着眼长远发展,通过深化改革充分释放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目标明确,重在落实。善用规律性认识,注重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和狠抓落实,中国经济航船必将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作者张连起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企业财务管理协会会长、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