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大家谈 主席论坛 委员说话 同心论坛 议事厅 微言大义 望海楼札记

首页>要论>委员说话

让科学精神融入公众生活

2025年03月07日 09:06  |  作者:周源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普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2024年底,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科普法”)。这是科普法自2002年颁布以来的首次修订,将科普事业提升到国家创新发展的战略高度。此次修订的科普法特别提到,互联网平台应“发挥各自优势做好科普宣传工作”。面对新形势新要求,立足互联网平台优势做好科普工作,要坚持以科学为基石、以专业讨论为核心,输出兼具科学精神与普惠价值的科普内容,为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贡献力量,推动我国科普事业再上新台阶。

要激发科普创作者持续创作的热情,创作优质科普内容。“用爱发电”是科普创作者的自嘲,却也道出了科普创作投入高、回报低的现实困境。尤其是那些适合普及给公众,却由于各种原因进行不了的项目,例如,野生动物保护、无障碍设施等等,尤其需要激励机制。因此,应以新法的实施为契机,构建“资金支持﹢荣誉激励﹢身份认可”的多层次机制,形成“国家主导、社会协同、市场赋能”的立体生态,实现科研与科普的双向奔赴,真正让科学精神融入公众生活。

要让优质的科普作品得到有效传播,需要平台加强治理。互联网平台如何进行科普传播、在哪里传播,仍需要仔细甄别、考量。今天,互联网中的大量信息内容来自短视频和自媒体,使过往以主流媒体为核心提供中央厨房式供给的格局产生了变化。互联网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了科普资源的高效流通,但信息爆炸也伴随着虚假谣言滋生等问题。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浪潮中,相关问题依然会存在。为此,需要互联网平台将网络治理提升至战略高度,提升内容质量,维护清朗环境,技术与规则并举净化网络空间。

此外,科普在大部分社会化平台定位是品牌或公益项目,很难产生效益。为了广泛动员社会化平台,需要形成良性的社会协同机制。国家可设立科普社会责任指数,并纳入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估和高新技术评定体系,激励其用心做好科普内容创作和传播,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作者周源系全国政协委员,知乎创始人、首席执行官)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