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一支植入了企业自出研发芯片的电磁笔,轻轻在电脑的绘画软件屏幕上勾勒线条,不同的倾斜方向,笔刷都可以精准地展现出真实细腻的图样……”2025年全国两会前夕,全国政协委员、广东高科技产业商会会长王理宗走访调研深圳科技创新企业,惊叹于国产电磁笔的便捷与魅力。
“这样一支小小的电磁笔,已经能做到16k的压感等级,在国内已经达到最高水平。”王理宗表示,目前国内很多科技创新企业都拥有一定的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的创新发展能力,但在“出海”过程中,却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地缘政治、不断提高的关税壁垒等痛点。
△王理宗在深圳一家科技创新企业走访调研。
进入2025年,中国科技企业“出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迫切。前赴后继的中国企业,正像当年的航海家们一样,纷纷开启属于中国制造、中国品牌的海外大拓展。“不过,中国科技企业在‘出海’过程中,正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地缘政治、不断提高的关税壁垒等痛点。”王理宗表示。
近年来,王理宗将助力中国科技企业出海作为自己履职建言的着力点。在他看来,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独特制度优势、全球领先的产业集群和开放基因,具备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示范区的良好基础。
为此,王理宗深入全国几百家企业调研、前往东盟走访50余次,他呼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与东盟合作成为对外开放示范区,为中国科技企业出海贡献“大湾区样本”。
△王理宗在深圳一家科技创新企业走访调研。
王理宗期待在这块“试验田”上,能打造“规则、贸易、金融三位一体”的制度型开放体系。“首先,应建立规则衔接先行区。在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平台试点‘东盟版负面清单’,放宽数字经济、医疗健康等领域外资准入。同时,推动与新加坡、马来西亚共建‘跨境数据流动白名单’,探索数据安全认证互认机制。”
“同时,要推动贸易便利化升级。”王理宗呼吁建立大湾区-东盟“单一电子窗口”,整合报关、物流、支付数据,进一步提升口岸通关效率。推动“湾区标准”国际化,联合东盟制定智能制造、绿色建筑等产业互认标准。
此外,王理宗建议通过产业链互补、创新链协同、数字链赋能、绿色链引领等方式构建“产业链、创新链、数字链、绿色链四链融合”的产业协同生态。
“如今,粤港澳大湾区与东盟的合作不断涌动着勃勃生机,呈现出全面开花的态势,昭示着未来合作的无限可能。”王理宗表示,随着制度的开放、规则的衔接、产业的协同和“双循环”支撑的保障,相信粤港澳大湾区和东盟国家的合作会越来越顺畅,新时代高水平对外开放“大湾区样本”擘画得也将更加有力。
记者:王晶 付宇恒(实习)
摄制:宋宝刚 刘佳政 汪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