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啊霞光万丈;雄鹰啊展翅飞翔;高原风光无限好;叫我怎能不歌唱……”2025年春晚西藏拉萨分会场惊艳“出圈”,一曲《翻身农奴把歌唱》将藏腔与现代音乐结合,唱响祖国大江南北。
“分会场的背景是西藏的标志性建筑布达拉宫,融入长城纹样和‘同心圆’的舞台,彰显西藏与祖国血脉相连。”在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边巴拉姆委员看来,拉萨分会场的8分钟节目时间,既是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西藏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国家投入大量财力、人力,保护西藏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一路延伸到了西藏的基础设施、群众增收、非遗文化、歌舞服饰、生态风光等方方面面。在守护文化根脉的同时,西藏展现出的开放包容和与时俱进,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作为长期生活、工作在西藏的政协委员,边巴拉姆亲眼见证了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大大小小的变化:从西藏包虫病综合防治这类群众身边的“健康事”,到西藏全面落实15年义务教育免费“三包”(包吃、包住、包学费)政策,再到西藏遭遇地震时全国救援速度……边巴拉姆直言:“太多了,一时半会都说不完。”
从这些变化中,边巴拉姆深切感受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西藏的有形、有感、有效。正是国家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兄弟省市间的守望相助、西藏深化改革的同向发力、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浓郁氛围,让西藏的“向心力”越来越强、西藏人民的幸福感越来越实。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中不仅要看到成就,更要看到问题并提出对策。”边巴拉姆不仅为西藏的发展鼓与呼,还非常乐于向身边人讲述西藏故事和发展成就。
话头回到最初,谈起西藏人民的幸福,边巴拉姆说,从春晚拉萨分会场的表演中就能看到:“生活变好了,经济发展了,人们才会感到幸福,才会真正融入节日,从演员到观众,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本报记者 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