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新疆的抗震安居房可是经历了去年7.1级地震的考验。”3月5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宋亚君委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县发生7.1级地震,但伤亡很低,怎么做到的?当地各族群众为什么把“新建农村住房”亲切地称为“安全房”“保命房”?
宋亚君向记者讲述了一个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的民生跨越故事:“我们在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民生保障工程,特别是通过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老旧小区改造、城乡抗震安居工程高标准、高质量地实施,让城乡居民住有所居、居有所安。”
宋亚君介绍,新疆住房保障体系的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2007年,紧盯低保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开展了公租房建设;2021年,聚焦解决新市民、青年人阶段性住房困难问题,开展了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2024年,围绕满足大城市工薪收入群体和引进人才等群体刚性住房需求,启动了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建设。
“每一步跨越,都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见证了住房保障制度的深刻变革,书写了把保障居民安居乐业作为头等大事的新疆实践。”宋亚君表示。
为切实保障各族牧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新疆将“城乡抗震安居工程”列为自治区年度“十件民生实事”的首要工程大力推进。全疆共建成2.085万座牧民越冬放牧点生产用房,2.42万户农村抗震房,18万各族群众彻底告别了原来破旧不堪的“地窝子”“石头房”“棚圈房”“泥草房”“土坯房”,将党的关怀和温暖实实在在地送到百姓家中。
这些事实,让我们明白了当地各族群众口中的“安全房”“保命房”的真谛——老百姓的所需所求,都被党和政府惦记着、思虑着、落实着……
(本报记者 顾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