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科技人才提供创新沃土

2025年03月10日 10:00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360截图20250310095928702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景虹

连线对话

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 李迪

李景虹:李迪教授好!很高兴跟您分享学习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联组会上的重要讲话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深刻阐述了教育、科技、人才的内在联系,要求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调发挥教育的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鞭策入里,发人深省,对新时期牢牢把握教育发展方向、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李迪:李委员好!我们也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里,每一次科技的重大突破,都离不开教育的深厚积淀与人才的智慧支撑,而科技的飞跃又反哺教育与人才培养。

李景虹:的确,我国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是事关中国式现代化能否实现的关键。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技创新归根到底靠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国家建设需要的人才,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衡量教育成效的重要标准。

李迪:去年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的回信中指出“青年是创新的重要生力军”。近期获得广泛关注的宇树科技、DeepSeek、Manus等科技企业,其技术团队成员都是年轻人,而且都是国内高校培养出来的创新人才。青年人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也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未来的科技创新,要给青年科技人员宽松的发展环境,鼓励青年人才甘坐冷板凳、挑战更大的科学问题,让青年人才敢闯敢干敢试,充分激发青年人才的创新潜能与活力。

李景虹:是的。面对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和产业结构快速调整的挑战,迫切需要进一步聚焦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实际需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动教育培养模式的升级、变革。我去年两会期间提交了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培养跨学科人才的提案,建议高校加大高层次人才、高水平团队和高端平台建设力度,改革现有高校科研人员的评价体系。

李迪:对于高校来说,仍需要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方面,从优化调整学科布局入手,积极对接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增强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性和匹配度;另一方面,教学要紧跟科技革命与产业动态,及时更新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接触到最前沿的科技发展,积极推进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深度合作,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育人共同体,共同培养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李景虹:我国科技教育事业发展,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在提升自主培养能力上下功夫,通过校企地联合等方式,培养更多具有创造力、具备创新精神、符合科技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在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上下功夫,将高等学校和基础研究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推动全社会终身学习上下功夫,优化人才结构,面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快速发展的挑战,形成各类型各层次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

李迪:是的,李委员,对于我个人来说也觉得责任重大。首先要自我更新知识体系,面对人工智能浪潮的冲击,不进则退,在教学及科研实践中传递终身学习的理念;其次,要走出校门,积极对接企业及地方发展,从社会发展需求而不是文献里寻找真正的科学问题;最后,作为师范院校的教师,要培养出更多、更符合新时代发展需求的教师人才。

编辑: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