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第四小学校长 龚健梅
连线对话
北京市朝阳区劲松第二幼儿园教师 周夕冉
周夕冉:龚委员好,您在联组会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能不能请您与我分享一下您的体会?
龚健梅:习近平总书记对德育工作高度关注,强调要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到位、更有效。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我非常受启发,也期待自己能在日后工作实践中围绕学生德育工作深化探索,总结出更多好经验。
周夕冉:谢谢您的分享,作为一线的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也在教学实践中感受到了德育的重要意义。在您看来,我们应如何发挥德育的价值引领作用,通过品德启蒙帮助孩子“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呢?
龚健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联组会上所强调的,我们要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因此,我们首先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的育人功能,用生动有趣的话语及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学生爱上思政课。同时,也要注重课程思政,让思政教育自然地融入各个学科当中,落实细化到各学科知识和各教学环节之中,让学科知识与思政教育彼此联系,相辅相成。
还要充分做好通过活动育人的工作。一方面,我们可以将德育教育融入校园常态化活动中,比如每周的升旗共唱国歌活动等;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传统节日、特殊节日等开展教育活动,比如在3月5日的学雷锋日,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形式不同的学雷锋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体验感受“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
周夕冉:习近平总书记在联组会上也强调,要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您有哪些好的经验可以与我们分享?
龚健梅:在我看来,在德育教育中,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与现实社会的真实链接,要让学生“学进去,走出去”,在实践中加深对思政教育内容的理解和认同。我们学校每学期都会开展不同主题的外出研学、劳动教育、红色教育等社会实践活动,效果非常好。
近年来,我们也一直强调要持续深化推进家校社的协作,去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还联合印发了《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其实,在德育教育中借助家校社协力,既有利于提升德育的质量,也有利于进一步凝聚家校社合力。
周夕冉:我想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也是非常好的德育资源,我们也在工作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教学。如开展传统节日主题活动,结合二十四节气每月举办节气自助餐,将饮食文化与自然规律认知相结合,从小培养幼儿健康的生活观;通过五感体验让孩子触摸文化脉络;邀请民间艺人入园展示舞龙舞狮、糖画、面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龚老师您身处于文化资源特别丰富的民族地区,当地学校是如何将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融入德育工作中的呢?
龚健梅:您的这个观点和实践特别好,我们也的确会这样做。我来自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在我们学校有足球教育和壮族文化教育两个非常有特色的教育活动。
我们会充分利用大课间让学生们跳一跳壮族手巾舞,或者足球操、武术操、韵律操等。通过这种“体教融合﹢文化传承”的创新实践,学生们的文化认同感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此外,我们学校在课后服务中也开设了壮族刺绣等活动,定期邀请家长共同参与。活动不但进一步加强了家校社的联系,还提升了当地百姓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意识。与此同时,我们还在与当地社区与文旅部门的联动中,为学生们搭建了更加丰富多元的活动参与及展示平台,促使学生们从喜欢传统文化到积极参与相关活动,再到能逐步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可以说,通过这种联动,我们不仅在非遗传承中播下了文化自信的种子,更以“活态化”的实践打通了文化基因传承的血脉。在多方协同中为德育找寻根脉,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为他们注入守正创新的精神底色,我们一直在探索,也期待未来能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