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委员说话
让中小学生走出教室
习近平总书记3月6日下午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必须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202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强调“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纲要》出台后,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相继发布相关文件。例如,北京推行“体育八条”,对丰富学生阳光体育活动提出“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其中至少要有1小时中等及以上强度体育锻炼”“要充分利用大课间和课后服务,组织学生开展球类、跳绳、踢毽、跳皮筋、拔河、跳竹竿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飞盘等新兴运动不少于10个项目轮换活动”等具体要求;贵州省贵阳市按照“1﹢N”模式落实每天一节体育课的工作要求,在开齐开足基础体育课的基础上,适当开设N种特色体育课程。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而不是会考试的学生。单一的考试成绩评价不仅严重影响学生个人身心健康、创新精神和探索能力,更无法满足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需求。
素质教育,应着眼于培养身体强健、心态阳光的青少年,培养善于思考、乐于创造的青少年。中小学课间及体育锻炼时长的调整,有利于学生走出教室、拥抱阳光、尽情“撒欢”,享受更加健康快乐的校园生活;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这是对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落实。
(作者王蜀黔系全国政协委员、民革贵州省委会副主委、贵阳学院副校长)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