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科技>资讯
全国人大代表、伊利集团王彩云:
走好基础研究的“最初一公里”,打通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12日电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高级专家、伊利集团全球创新中心科学研究总监王彩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到‘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这让我更加坚定,要聚焦奶业核心技术攻关,助力中国奶业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要让突破性成果转化落地、为消费者提供更高品质、更好营养的产品与服务,守护百姓的健康,助力奶业的高质量发展。”
从零到一、厚积薄发,走好基础研究的“最初一公里”
行业首创!纯度超过80%!超越国际报道水平的20%!
这个数据,来自王彩云和团队突破的高纯度β-酪蛋白技术。这一分离技术的突破,为实现β-酪蛋白产业化提供科学支撑,为乳基原料国产化替代奠定基础。
β-酪蛋白是
王彩云口中的“乳铁蛋白”, 曾严重影响到我国奶业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与安全。乳铁蛋白提取技术涉及复杂的生物分离和纯化工艺,差不多10吨原奶才能萃取出1公斤的乳铁蛋白,国际上最贵的时候能炒到每公斤2万多元人民币。研究初期,王彩云和她的同事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缺乏成熟的技术路线和实验数据,国外对相关技术严格封锁,甚至连关键设备的参数都难以获取。王彩云和她的同事们钻研技术专著、设计全新提取工艺、研究开发制造装备、建立品质标准……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突破重重困难,终于靠自己,创造了“乳铁蛋白定向保护技术”,可以将常温纯牛奶中乳铁蛋白的保留率由原来的10%提高到了90%以上。这不仅填补了国内的技术空白、实现了国内行业首创,更打破了国外关键技术壁垒、实现世界首创。而过去2、3万元一公斤的乳铁蛋白,现在可以降到
“乳铁蛋白定向保护技术”实现了“从零到一”的突破,这让王彩云倍感骄傲:“我们用努力,证明了中国人完全有能力掌握奶业核心技术,甚至做得更好。”
“只不过,突破‘乳铁蛋白定向保护技术’并实现应用,我们用了整整17年,而突破β-酪蛋白分离技术,我们只用了3年,这离不开创新平台的建设与完善,离不开企业生产实践的支撑”,王彩云说
进阶“从零到一”,不仅是王彩云和团队的坚持与创新,更
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
创新,没有弯道超车,只有厚积薄发。多年以来,伊利紧盯奶业发展的最前沿,始终围绕“从一棵草到一杯奶
王彩云说,今年她的建议之一就是围绕“以科技创新加速产业升级”,
她所在的伊利,也亦如此——脚踏实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为行业的长足进步,筑牢发展根基;用基础研究“最初一公里”的稳扎稳打,促中国奶业行稳致远,持续增强核心竞争力。
架桥铺路、惠及万家,打通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我关注的另一个重点,就是推动奶业精深加工产业的发展。”王彩云表示。
尽管我国奶业发展水平持续上升,但精细化分离制备的产业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如何全面提升牛奶的利用效率,“架桥铺路”,打造以牛奶为核心的生物健康产业链,让消费者享受更多
科学创新的最终目的之一,就是要将技术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推动整个行业的进步,提升老百姓的生活品质,助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伊利在实现成果转化,开发新产品满足市场和消费者多元需求上,不遗余力。在已经突破的乳铁蛋白定向保护技术和高纯度β-酪蛋白技术基础之上,伊利注重成果转化落地应用,为消费者研发出了更营养健康的产品,推出了
除此之外,位于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的奶酪智造标杆基地三期项目,也即将在今年建成投产。这座总投资30亿元,占地面积约420亩的奶酪制品生产基地,将是目前国内单体产能最大、首座5G智能奶酪工厂和零碳工厂;建成投产后,将填补国内规模化生产原制奶酪的空白,解决原制奶酪、脱盐乳清粉依赖进口等长期被制约的问题,实现构建我国奶业从原奶到深加工产品的完整生产链;特别是
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奶酪智造标杆基地
关键原辅料的国产化产业落地,只是成果转化的一部分,以王彩云为代表的研发团队,面向人民健康、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开发适合中国人饮食习惯的特色奶基食品,让更多人平等地享有营养与健康,惠及万家。比如,针对乳糖不耐受人群,她们历时四年创新打造0乳糖奶粉,在行业内实现技术和配方的双重创新与突破,将牛奶中的乳糖分解转化为有益物质,并添加活性益生菌,不仅为乳糖不耐受的消费者提供肠胃保护,同时还能保证奶粉中的钙、蛋白质含量满足每日营养需求,给消费者带来全面的营养支持。还充分借鉴中医理念,结合药食同源,实现猴头菇、干姜与牛奶制品的完美结合,打造了药食同源中式养胃牛奶,对促进国民身体健康水平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更好满足国民营养需求,是王彩云心之所系,也是伊利集团始终追寻的目标——深挖牛奶的价值,打通技术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开发出成分更营养、品类更多样的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助力实现每一个人的“健康梦”。
编辑:位林惠